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 > 2012年第13期 > 正文
编号:12329176
痣剜除真皮内荷包缝合术疗效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2年7月1日 林遐等
第1页

    参见附件。

     传统的方法,色素痣一般采用切除缝合[1],因其遗留比痣直径长出一倍左右的直线瘢痕,尤其面部影响外观。2008年12月~2011年12月,笔者采用痣剜除真皮内荷包缝合的方法治疗54例面部色素痣,创面自然愈合,取得了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54例,男16例,女38例,年龄13~57岁,平均36.4岁,均为面部圆形色素痣,36例直径3~5mm,18例直径5~10mm,平均5.8mm,术后随访6月,效果确切,创面瘢痕小,色泽与周围近似。

    1.2 手术方法:沿色素痣边缘外2mm切透皮肤全层,完整剜除色素痣,创面压迫止血后5-0可吸收线行真皮内荷包缝合,拉拢闭合或缩小创面,使之对合良好,直接覆盖无菌纱布敷料,不涂抹抗生素软膏等任何外用药物,敷料定期更换确保创面清洁。若术后创面形成血痂或血清渗出,可用消毒棉签蘸无菌生理盐水擦拭干净。术后通常服用抗生素3天,创面愈合前避免沾水。

    1.3 结果:本研究54病例创面均Ⅰ期愈合,36例直径5mm以下痣行剜除真皮内荷包缝合术,均能使切口不规则形闭合良好,愈合时间5~7天,平均5.4天,18例直径5~10mm者行剜除真皮内荷包缝合术,术后经缩小后创面约3~5mm,自然愈合时间10~15天,平均13.4天。术后随访1个月内周围皮肤呈放射状的皱褶,创面大的尤为明显,1个月后皱褶逐渐舒平消失,中心残留类圆形小块瘢痕,6个月后皱褶消失,中心瘢痕软化,瘢痕直径1.5~3.2mm,平均2.4mm,未见明显凹陷及增生,色泽近于正常,外形美观。

    1.4 典型病例:女,24岁,颏部色素痣,直径8mm,局麻后手术剜除,深及皮下脂肪层,予5-0可吸收线荷包缝合拉拢缩小后创面直径约3mm,周围组织轻度皱褶变形,无菌敷料覆盖创面,每天用消毒棉签蘸无菌生理盐水清洁创面,不涂抹外用药。术后10天创面愈合,6个月后复查创面形成扁平瘢痕,直径约2.7mm,色泽近于正常,周围组织皱褶变形已完全舒平,效果满意,如图1~3。

    2 讨论

    2.1 皮肤色素痣是最常见的皮肤良性肿物,除美容要求外,一般无需治疗,治疗方法有外科手术切除、物理疗法和化学疗法等。对于治疗方法的评价,除能否完全祛除色素痣外,美容效果也是衡量治疗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传统以切缝法为主,但遗留瘢痕长度为病损的2.5~3倍[2],且有轨道样缝线瘢痕。难波雄哉1996年提出痣剜除后勿需缝合,术后创面通过自然收缩点状瘢痕愈合,效果良好,但愈合时间长。笔者采用痣剜除后真皮内荷包缝合,不但明显缩短创面愈合时间,而且愈合后瘢痕小,取得了治疗与美容的良好统一。

    2.2 痣直径在2~3mm者单纯剜除后创面约需10天愈合,直径7mm者约需15天,直径10mm者约需3~4周[3],本研究36例直径5mm以下痣行剜除真皮内荷包缝合术,均能使切口不规则形闭合良好,愈合时间5~7天,18例直径5~10mm者行剜除真皮内荷包缝合术,术后经缩小后创面约3~5mm,自然愈合时间10~15天,较单纯剜除术明显缩短。痣剜除是沿痣边缘行切除,经真皮内荷包缝合通过收紧拉拢缺损皮肤周围的皮肤,最大程度地收缩创口,最大限度地平均各个方向的皮肤牵张拉力,使周围组织的移位也达到最小[4],尽管早期出现放射状排列之皱褶畸形,但由于荷包缝合张力的持续作用,伤口周围皮肤得以逐渐扩张、伸展,皮肤皱褶随后会自行舒平。由于顺皮纹方向拉力是最大,最终形成的瘢痕呈现了线性化的趋势,长径是顺着皮纹方向[5-6],愈合后瘢痕较传统切缝法明显变小。

    2.3 痣剜除真皮内荷包缝合术要点:1、痣切除深度一定深及皮肤全层[1],既保证痣细胞完全切除,又可使荷包缝合在真皮深层进行,避免缝合线结过浅影响美观。另一部分痣体大切除后经荷包缝合仍无法完全封闭的创面通过创缘自然收缩瘢痕填充愈合,因切除全层不至出现凹陷性瘢痕,如仅切至真皮层,由于表皮的快速再生作用,没等创面瘢痕填充,表皮已爬行修复,易形成凹陷性瘢痕[6]。2、切缘皮下充分游离,减少局部张力,利于荷包缝合,并减轻愈合后瘢痕。3、对于开放创面无需特殊处理,仅作一般处置,没有必要在创面上涂药,否则不利创面愈合。

    2.4 痣剜除真皮内荷包缝合术适应证:本法适合面部10mm以下直径的圆形色素痣或其他皮肤病变切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尤其内外眦、眼睑、口唇、鼻翼、鼻唇沟等处。因面部血管丰富,即使痣剜除真皮内荷包缝合后有残余创面,愈合时间较长,也无感染之忧。身体其他部位的病变隐蔽,切除应更多考虑愈合时间,美容才是其次,且愈合时间长,增加感染几率,笔者不建议采用此术式,仍用切缝法。

    [参考文献]

    [1]汪良能,高学书.整形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385-395.

    [2]Hirshowitz B,Lindenbaum E,Har-Shai Y.A skin-stretching device for the harnessing of the viscoelastic properties of the skin[J].Plast Reconstr Surg,1993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574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