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 > 2012年第15期 > 正文
编号:12334112
活血疏肝法治疗肝郁血瘀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2年8月1日 姜醒 谷建梅 杨学瑞 苑光军
第1页

    参见附件。

     黄褐斑是一种多发生于面部的色素增加性皮肤病,俗称肝斑、妊娠斑,临床表现为呈对称性淡褐色或深褐色斑,形状及大小不一,女性多见,本病的发生原因和机理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了。一般认为与体内氧化抗氧化平衡失调有关。另外,内分泌功能紊乱、皮损区微生态失衡、微量元素含量异常、血液流变学的改变、遗传因素、日光照射等均会诱发黄褐斑的发生。在治疗上,目前尚无满意的方法。2010年1月~2011年5月,笔者采用活血疏肝法治疗肝郁血瘀型黄褐斑患者,并检测了治疗前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指标的变化,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30例肝郁血瘀型黄褐斑患者均来自门诊,设为治疗组,临床症状黄褐斑均呈褐色略青,轮廓易辨,对称分布于眼周、颜面,并伴有胁肋胀痛或刺痛,情志抑郁,女子月经不调或痛经,经血带有血块,舌质暗,脉弦或细涩。排除高血脂、冠心病、肝、肾等系统疾病,就诊前1个月未服过抗氧化剂药物;对照组30例来自学生自愿者,均无黄褐斑皮损及遗传免疫性疾病。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活血疏肝汤加减,其基础方为:柴胡、白芍、白术、茯苓、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熟地、赤芍、丹参、甘草。在此基础上可根据病情加入引药入面部的白芷、白僵蚕、白附子,热盛加入丹皮、栀子等,肾虚、精血不足,加女贞子、菟丝子、何首乌等,湿盛加薏苡仁、荷叶等,瘀血严重可酌加大黄、土鳖虫。每日1剂,早晚分服,8周1个疗程,连用2个疗程。分别记录所有患者临床指标。

    1.3 疗效判定和标准:依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制定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及疗效标准(2003年修订稿)》进行评分:基本治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大于90%,颜色基本消失,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8;显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大于60%,颜色明显变淡,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5;好转: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大于30%,颜色变淡,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3;无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小于30%,颜色变化不明显,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3。有效率以基本治愈加显效加好转计。

    2 结果

    治疗组30例,服药2个疗程后,基本治愈9例,显效12例,好转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患者血清SOD水平测定(单位:U\ml)治疗组平均值为77.18±12.54,与正常对照组103.04±9.8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50,P<0.05)。治疗组经中药治疗后,平均值为102.69±9.10,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78,P<0.05);患者血清MDA水平测定(单位:Nmol/ml)治疗组平均值为5.88±0.58与正常对照组3.90±0.4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75,P<0.05)。经中药治疗后,治疗组平均值为3.59±0.62,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164,P<0.05)。

    3 讨论

    《灵枢·经脉篇》曰:“血不流则毛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普济方》云:“面尘脱色,是主肝”,《医宗金鉴》云:“黧黑如尘久始暗,源于忧思恼怒成”。以上文献说明黄褐斑虽发于外,其根本却源于内,肝郁血瘀为其主要病机。魏千程总结了黄褐斑以肝郁气滞、脾虚湿盛、肝肾阴虚、气滞血瘀四型为主,而气滞血瘀是本病的重要致病因素[1]。彭晓洁[2]统计用以治疗黄褐斑的374首处方中,肝郁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类的处方比例最大,使用频率较高的药对中包含的药物有:当归、白芍、柴胡、茯苓、赤芍、川芎、丹参、红花、甘草等。本方以柴胡、白芍、白术、茯苓疏肝健脾,扶土抑木;桃仁、红花、丹参、赤芍活血化瘀,消散瘀斑;当归、熟地补血活血、益精填髓,全方起到了疏肝活血、养血健脾的作用,临床用药证明能明显改善黄褐斑症状,实验表明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能降低血清MDA水平,提高血清SOD活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客观依据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850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