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现代养生》 > 2010年第3期
编号:11915815
《胎息经》解说(1)
http://www.100md.com 2010年3月1日 《现代养生·上半月》 2010年第3期
     最早记述胎息的文字是《胎息经》,它是道家修为的重要经典之一。作者及成书年代已无考,东晋葛洪著的《抱朴子。遐览》中即有著录,可见成书当早于东晋。该经虽然对具体修持方法述写不详,但已揭明胎息的几个重要特点和基本修习途径。后代诸多有关胎息的著作,皆肇源于此。

    《胎息经》共83个字,根据内容可分为3个层次,再加上一个结尾。下面依次加以解说。

    一、“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

    这里的“胎”,应指经过修炼之后在小腹部出现的蠕蠕而动的内气团,它就像胎儿在母腹中一样。后来丹功中所说的圣胎、玄胎可能即肇源于此。“伏气”,是指归伏腹脐部位的内气。这一句意在说明“胎”和“伏气”的关系。柔缓细长的气息不断下沉腹脐部位(气沉丹田),之后又不断归伏腹脐部位(丹田呼吸),这就不断对腹脐部位进行激惹,从而引发内气,内气的不断积聚(丹田伏气),则会形成内气团,所以说,“胎”是从“伏气”中凝结而成的。伍守虚就说过,“胎与伏气,本是一事”。Ⅸ天仙正理》更阐明了伏气结胎的过程:“伏者,欲将呼吸复归于气穴,而为不呼不吸之故也(实为极微细的丹田呼吸)。必此气伏于气穴,而后元气能归,元神能凝,三者皆伏于气穴也。”

    “气从有胎中息”的气,是指呼吸之气,息是指呼吸。这一句意在说明呼吸之气同“胎”(内气团)的关系。因为此时丹田呼吸已极为微弱,心态已高度虚静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23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