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医药》 > 2013年第1期
编号:12335014
寻迹麻沸散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月1日 《家庭医药》 2013年第1期
     古代名医华佗曾创制麻沸散,并成功地用于外科手术中。据《三国志》载:“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肠中,便断肠湔洗,缝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不亦不自寤,一月之间,即平复矣。”

    这是人类文化史上最早的腹部手术记录,足以让我们自豪。试想,不必做脊椎穿刺,只要口服一些汤药就能麻醉全身以便施行手术,多么舒适和方便。即使用现代医学的眼光看,这也是一种令人神往的麻醉方法。而中国在1800年前已经做到了,其关键就是有了麻沸散这种功效神奇的麻醉药!

    那么麻沸散究竟是什么药呢?因为史料所乏,详情不可确知,成了千古之谜。

    后世医家、史家对此多所议论,疑问很多,归结起来无非是:到底有无此药?如果有,那它的处方是怎样组成的?

    有人认为,麻沸散可能根本就是子虚乌有。因为《三国志》并不是医书,而当时的医家,尤其是与华佗同时代的另一位名医张仲景(人称“医圣”),其著作中也没有关于麻沸散的记载。但是更多的人认为:麻沸散确有其药。
, http://www.100md.com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麻醉药的国家。《列子·汤问》记载,战国时代扁鹊就使用过麻醉药;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被公认为是远比《内经》(编者注:即《黄帝内经》)问世更早的作品,里面已提到用刀割治内痔、外敷以药的手术。由此发展到数百年后的三国时代,华佗能达到那样的水平是完全可能的。不同于脍炙人口但演义成分较浓的《三国演义》,陈寿所著《三国志》素以取材严谨、真实可信著称,且成书时距华佗去世不过六七十年,笔者认为,书中所述华佗事迹应该是比较可信的。

    说到麻沸散的组成,情况就比较复杂了。

    先看与华佗同时医家的记载。张仲景的著作中不载麻沸散,只提到“麻沸汤”。这里“麻沸”二字,是“如乱麻而沸涌”的意思,所谓麻沸汤在当时是一种热汤的名称,和麻沸散似无关系。华佗的学生吴普,擅长研究药物,著有《吴普本草》。从后人引用该书的内容中,未见提到麻沸散,但在《吴普本草》中提到植物麻黄的麻醉作用,值得注意。吴普说:“麻蓝一名麻责,一名青葛,味辛甘有毒。”
, 百拇医药
    查询《中药大辞典》可以发现,这个麻黄的“黄”有多种读法,其一是读作“费”,和“沸”字音近。我们知道,中药的方剂常以方内的主药命名。例如麻黄汤以麻黄为主药;当归芍药散,以当归、芍药为主药。如麻沸散也属这种情况,则虽无“麻沸”这种药,但是“麻沸”是否即“麻黄”之误呢?陈寿毕竟不是医生,当时医生们又常用“麻沸汤”,他辨不清“麻沸”与“麻黄”的区别,发生误记是可能的。

    千百年来,对麻黄的认识非常混乱,可能这也是导致麻沸散失传的原因之一。直到近代,才有学者杨亭华在其所著《药物图考》中对麻黄作了澄清和说明。他指出,麻黄是大麻的雌花,“新采之时,嗅之久致脑眩晕而痛,因内含元素甚富,为刺激性之麻醉剂”,又说“若服过大之分剂,则呼吸必缓,然卒无殒命者;此药常服致瘾。”

    现代植物学也已探明,麻黄分泌含四氢大麻酚等麻醉物质。大麻的果实、小叶及细茎也有一定的麻醉作用(见《中药大辞典》)。现代西方社会的毒品大麻,即由上述植物制成。所以,也许“麻沸散”应改称“麻黄散”。当然,这是一种推测。
, http://www.100md.com
    宋代有人认为,麻沸散可能由曼陀罗等组成。周密《癸辛杂识》记载:“汉北回回地方有草名押不芦,以少许磨酒饮,即通身麻醉而死,加以刀斧亦不知……昔华佗能刳肠涤胃,岂不有此药耶!”这里的“押不芦”即曼陀罗。李攸《宋朝史实》载:“置曼陀罗花酒中,既昏醉……尽擒杀之。”大约宋人用曼陀罗或其花置酒中充麻醉剂,是较普遍的。以后元代名医危亦林也常用曼陀罗花作麻醉药。

    另一种说法来自《后汉书华佗传补注》,其中记载:“麻沸散方:羊踯躅、当归、茉莉花根、石菖蒲。”书中未指明此方的出处,但一般认为此方来自清代赵学敏《串雅内编》中的“换皮麻药”。至于此方究竟是否符合麻沸散原方,就不得而知了。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中药麻醉科研有所进展,主要是以曼陀罗花(即洋金花)为主药做手术前麻醉,至今已能应用于100多种手术。当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麻醉不够深等,有待解决。另外还有设想用曼陀罗和川贝等研末制成“卷烟”,吸入气管,可缓解支气管痉挛,治疗哮喘。

    可见,中药麻醉类药物应用前景很广,值得期待。, 百拇医药(欧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