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家庭医药》 > 202009
编号:13813848
抗凝药,喜“新”不厌“旧”(1)
http://www.100md.com 2020年9月1日 《家庭医药》 202009
     身体正常的健康人有着完整的血液凝固系统以及纤溶系统、抗凝系统,其血液在血管中既不会凝固也不会出血,由始至终地自由流动,并完成血液功能,这是一种动态平衡。一旦这种平衡状态被破坏,便可出现血栓、血管内凝血或出血性疾病。如果血液处在高凝状态下,可诱发脑梗死等血栓性疾病。

    血栓性疾病是指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两种病理过程所引起的疾病,包括动脉粥样血栓形成、缺血性卒中、静脉血栓栓塞症、动脉栓塞症等。据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数据,全球5690万例死亡者中有1520万例死于缺血性心脏病和卒中。我国2008年一项对22个地区60多家三级甲等医院的统计显示,住院患者肺栓塞的发生率为0.1%。

    当机体出现血管血栓性疾病时,应使用抗凝药物来进行有效地预防和治疗。临床实践证实,房颤、高血压、糖尿病、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以及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60岁以上患者,都应该采取积极的抗凝治疗措施,防止血栓栓塞形成或复发。

    

传统抗凝药地位不减



    抗凝血药可通过影响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过程,维持血液正常流动,发挥抗凝、调节血脂、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等作用。传统的常用抗凝药根据作用机制分为以下3类:

    1.影响凝血过程药

    (1)肝素类

    肝素类是最经典的肠外抗凝药物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56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