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中医药》 > 20183
编号:13601249
慢性胃炎湿热证病性与病位证素的相关性(3)
http://www.100md.com 2018年2月1日 《世界中医药》 20183
     3.2 慢性胃炎湿热证病性证素湿、热与病位证素的相关性 本研究分别从病性证素湿与热两方面来探讨其与病位证素的相关性。从研究结果显示病性湿与病位脾、胃、肝存在相关性,但相关性逐渐递减;病性热与病位肝、胆、胃、脾的相关性也呈逐渐降低趋势。由此,笔者将慢性胃炎湿热证分为湿重于热型与热重于湿型来分别加以分析。当湿重于热时,病位主要与脾、胃关系较大,亦可累及于肝。《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中“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中也提及:“五脏所恶……脾恶湿”,均说明脾易受湿邪所困。故湿邪犯脾,脾失健运,导致胃失和降,气机阻滞,进而影响肝之疏泄,故生本病,治疗上以清化湿热为主,辅以行气止痛。当热重于湿时,病位主要与肝胆关系较大,亦与胃、脾相关。因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疏泄不利,气机不畅,则郁而化热,导致肝火炽盛,因胆与肝连,则肝胆火旺,进一步乘脾犯胃,水湿不运而内停,湿热蕴结,内犯肝胆、脾胃,则发本病。故刘完素在《宣明论方》中指出“湿病本不自生,因于火热怫郁,水液不能宣行,即停滞而生水湿,故湿者多自热生”。治疗上则以清肝利胆为主,兼顾调和脾胃。

    综上所述,湿热阻于中焦,壅遏脾胃之气,累及肝失疏泄,而形成本病,故病性证素湿与热均与胃、脾、肝相关。章虚谷《医门棒喝》云:“胃为戊土属阳,脾为己土属阴,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也”。

    参考文献

    [1]邓永启.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9,23(1):22-24.

    [2]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1年天津)[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6):738-743.

    [3]韩木龙.慢性胃炎中医证素分布规律的文献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3):900-903.

    [4]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房静远,劉文忠,等.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年,上海)[J].中华消化杂志,2013,33(1):5-16.

    [5]朱文锋.中医主证鉴别诊断学[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0:316-331.

    [6]朱文锋.证素辨证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8-90.

    [7]李承.慢性胃炎从湿热论治[J].光明中医,2009,24(5):932-932.

    [8]李景巍,劳献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42例[J].山西中医,2009,25(7):22-23.

    [9]刘道清,周一谋.中医名言大辞典[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1991:1084.

    [10]万莹.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流行病学、证候学及诊断标准相关因素的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3., 百拇医药(肖俊杰 杨文娟 梁丽丽 万信 冯秀君 林雪娟)
上一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