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世界中医药》 > 202019
编号:13800377
从肝脏储备功能与有效血流量探讨乙肝肝硬化中医证型特点(3)
http://www.100md.com 2020年10月1日 《世界中医药》 202019
     2.4 不同中医证型间肝脏储备功能的两两比较 通过对表1中差异有统计意义的数据进一步进行证型间的两两比较,发现反映肝脏储备功能的ICG-R15、Alb、PT指标在肝郁脾虚证与脾肾阳虚证2种证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2、0.009、0.014。用Bonferroni校正比较不同证型间Child-pugh分级中分布频数的两两比较,发现肝郁脾虚与脾肾阳虚两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92,P=0.001),肝郁脾虚与瘀血阻络2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8,P=0.002)。肝脏血流灌注指标中,EHBF在肝郁脾虚证与肝肾阴虚证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EHBF在肝郁脾虚证与脾肾阳虚证2种证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

    2.5 肝臟储备功能Child-pugh分级与中医证型二者综合对EHBF的影响分析 简单效应分析显示,Child-pugh分级与中医证型对EHBF的主体间效应检验的F=3.967,P=0.000。其中EHBF在肝肾阴虚证中呈现随Child-pugh分级降低而下降的趋势(P=0.008)。见图1。

    3 讨论

    由于病因、病机和病势是由疾病各个阶段的证候体现的,所以研究证候的演变规律就可以反映疾病的发展规律[7]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3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