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08年第14期
编号:11605821
初探七情病中医论治的思路与方法(1)
http://www.100md.com 2008年6月22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14期
     【关键词】 七情病;情志相胜疗法;辨证论治;整体调整

    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惊、恐七种情志,是人体对外界或内在刺激产生的不同情绪反应。七情病指七情过激,超过人体本身的生理活动的调节范围,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直接影响有关的内脏而发病,病由内生,因而又称为“内伤七情”[1]。在各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七情病成为常见病和多发病,它包括多种疾病表现复杂,但是只要抓住了本病的病因病机,就抓住了治疗的关键。有时可以辨病用药,不拘辨证[2]。笔者借鉴古圣先贤的经验结合临床,浅析七情病的中医论治。

    1 七情病的病因病机症候特点及中医辨机论治

    1.1 喜病的病因病机、症候特点及治疗 喜本对人体健康有益,所谓“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素问•举通论》),但是过喜易使人乐极生悲。《内经》曰“喜则气缓”(《素问•举通论》)“暴喜伤阳”“喜伤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陈言《三因方》曰“喜伤心,心气耗散……因喜则神庭融泄”,喜为心之志,过喜则心气大开,阳气浮越于外,出现面红,微汗出,不眠,经脉驰纵,脉浮而虚,甚则精神狂乱或者死亡。喜病的治疗首先采用情志疗法即情志相胜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恐胜喜”,喜属心志属火,而恐属肾志属水,所以恐能胜喜。如张子和《儒门事亲》载:一位庄医师“治以喜乐之极而病者,庄切其脉,为之失声,佯曰:吾取药去,数日更不来。”患者以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而生恐惧心,“病者悲泣,辞其亲友曰:吾不久矣!庄知其将愈,尉之。”问其故:“庄引《素问》曰:惧胜喜也。”这是运用恐胜喜的典型病例;本病之因机在于“喜伤心,心气耗散”,清代费伯雄在《医醇剩义》中认为“损其心者 ......
1 2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682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