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08年第20期
编号:11621471
血流动力学动态监测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应用(1)
http://www.100md.com 2008年7月22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08年第20期
     【摘要】 目的 探讨脑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对预后的影响,为临床预防和治疗脑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选择方法及治疗时间窗提供一种新的可靠的检测指标;方法 采用经颅多普勒技术对98例脑外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进行了动态观察,同时对经颅多普勒在脑外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疗中的意义进行了探讨;结果 血管痉挛与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程度有关(P[2]评定SAH的严重程度,本研究中I级(蛛网膜下腔未见血液)10例,Ⅱ级(血液层厚1 mm)36例,Ⅳ级(脑内或脑室内积血)30例。

    1.2 方法

    1.2.1 TCD检测方法 于入院后前10 d的每日及第14、21、28天均检查1次,受检者均在安静状态下病房床边卧位接受检查。采用德国EME公司生产的TC-8080型TCD诊断仪,选择2 MHz探头置于两侧颞窗及枕窗。分别探测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颈内动脉终末段(I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 、基底动脉(BA),计算机储存检测数据,脱机分析记录平均血流速度、收缩期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及血管搏动指数(PI)、频谱形态。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每例患者的每次检查均由专人经固定的骨窗进行。

    1.2.2 神经功能评分

    所有研究对象均于TCD检查的同时采用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MESSS)标准进行临床神经功能评分并记录。同时于病后第7、14、28天行头颅CT扫描,观察蛛网膜下腔血液吸收情况。

    1.2.3 血管痉挛(CVS)的判断标准 根据华扬[3]的CVS标准:VMCA或ACA平均血流速度(VACA)>120 cm/s,或VMCA、VACA高于ICA平均血流速度(WCA)3倍;BA、VA平均血流速度>85 cm/s。CVS的程度,轻度:VMCA为120~140 cm/s;中度:VMCA为140~200 cm/s;重度:VMCA>200 cm/s。频谱形态改变为收缩期峰高尖,频窗消失,舒张期波峰仍存在;声频改变为收缩期可闻粗糙的涡流声频和射击样杂音。, http://www.100md.com(李跃群 王 舟 陈德勤 刘尚伟)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