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0年第13期
编号:11937624
关于静脉输液的几点临床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10年5月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第13期
     静脉输液就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将大量无菌液体、电解质、药物由静脉输入人体内,使药物在机体内达到高效、速效的目的,有利于重症患者的抢救;供给危重患者或禁食、水患者必要的营养;预防及纠正液体紊乱,促进组织修复,因此静脉给药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静脉输液是临床护士最常做的技术操作之一。要想让静滴药物在患者机体内产生理想的治疗效果,不仅涉及到药物的溶解稀释、给药的间隔时间、静脉输液的滴速、药物的配伍禁忌等一系列问题,而且对输入药液的质量、所用的器具及输液时的操作都有极为严格的要求,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问题,都能引起输液反应。本文结合笔者的临床体会浅谈如下。

    1 药物的溶解稀释

    临床上常将一些粉剂药品溶解稀释后再进行输液。有时候由于护理人员对其作用机理、理化特性及稳定性没有足够的认识,而造成药效降低者不乏其例。比如青霉素,在输掖中,青霉素的稳定性主要由pH值和温度决定。青霉素G的最适pH值为6~6.5;10%葡萄糖注射液pH值为3.2~5.5,5%葡萄糖注射液的pH值为4,同时由于葡萄糖能催化青霉素水解,故5%和10%两种葡萄糖注射液不宜作该药的溶媒。而pH值为4.7~7的0.9%氯化钠注射液和复方氯化钠溶液是其理想的溶媒。临床上使用先锋铋时,是将先锋铋直接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或10%葡萄糖注射液中进行滴注,但有时发现混合后的部分输液产生混浊现象而影响临床使用。这是因为先锋铋在pH值<4.5时,将使输液出现混浊,但pH值也不宜过高,当pH>6.5时,也会使输液产生混浊。可见本品的使用范围,以pH在4.5~6.5为宜。根据实践摸索,若发现输液有混浊现象,可添加5%碳酸氢钠注射液5 ml,即可使输液由混浊变为透明。其次适当的输液加温也可使输液由混浊变为澄明。从上不难看出在静脉输液这一项工作中,护理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操作技能,还必须掌握每一药品的作用机制和理化特点。执行液体现用现配的原则,尽可能避免人为造成药效降低而影响疗效,必须合理地、科学地、有计划地溶解稀释药品配制液体。
, 百拇医药
    2 药物配伍禁忌

    在输液中常将好多种药品加入一组液体中输入,更有好几种类的液体组先后输入某一特定病的患者机体。这就要求护理人员掌握一系列的配伍禁忌。有些药物配伍会出现颜色及性状的改变,甚至会有絮状物或沉淀出现,但有些药物配伍后尽管无混浊、沉淀等外观改变,却能使药物效价降低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临床护士要严格掌握药物的配伍禁忌,使输液治疗做到高标准、高质量,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3 静脉给药的间隔时间

    临床上常根据病情及药物的血药浓度,来安排静脉给药的间隔时间。间隔时间不当,不仅会降低药效,甚至使药物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以0.9%氯化钠注射液+青霉素480万U,静脉滴注,2次/ d的医嘱为例,青霉素在体内达到一定的血药浓度,并对机体发挥治疗作用,若干小时后这种血药浓度降低,要求再次补充血药浓度。因此护理人员必须按正确的给药间隔进行给药。切不可根据工作时间上的方便,安排间隔时间。提前给药会超过应有的血药浓度,增加机体的毒性作用。推后给药则达不到应有的血药浓度,机体得不到应有的治疗。颅内压高的患者,常应用25%甘露醇快速静滴降低颅内压,若间隔时间过长,达不到降低颅内压的效果;若间隔时间过短,持续降低颅内压,同样会造成不良后果。另外同一患者应用两组以上不同抗菌素时,切忌两组抗菌素连续输入,也要合理调配,间隔输入,以血药浓度为依据,力求达到高质量的治疗效果。
, 百拇医药
    4 静脉输液的滴速

    静滴速度对成人通常控制在40~60滴/min,但加入某些药物进行滴注时,其滴速的快慢对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有些药物若滴速过快可能产生毒性作用,甚至致死,比如氨茶碱的静滴,一般不超过20滴/min,过快可能引起心跳紊乱。而有些药物若滴速过慢,则达不到治疗的血药浓度,比如25%甘露醇静滴一般都加压滴入,成人约为200滴/min,速度过慢量小不集中,浓度低,不能迅速提高血浆渗透压,使组织产生脱水,更不能有效地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如术后一些禁食、水的患者也需快速输液,但对心肺功能低下的老年及幼儿却相对减慢输液速度。因此,合理的静滴给药方案,要依赖于药物特性和患者的疾病状态,在即使给予了适当的药物剂量浓度之后,药物是否能在患者机体内产生理想的治疗浓度,就取决于静滴速度的调节了。所以要求护理人员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要善于观察发现问题,针对不同的情况,灵活调节输液的滴速。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业务学习,掌握诸多的临床理论知识。

    5 输液反应

    临床上几乎所有的人都清楚,输液反应是因为无菌操作不严,药物配伍不合理等原因所致,但不容忽略的另一个因素却常常不被人们重视,比如所输液体的温度。因为在短期内输入大量低温液体,机体必须要吸收大量的热才能使液体温度提高到与机体相一致的程度。这样机体一方面血管收缩,减少热量散发,另一方面肌肉收缩出现全身寒战,液体反应继而出现。同时使热量产生增加,体温则进一步升高。因此适当的液体加温,具有其一定的临床重要性,尤其在寒冷的冬天,对高热的小儿患者,则更为重要。且在输液时不能食用冰冷食品及饮冷水。因为冷刺激同样会导致输液反应。可见临床上的输液反应并不单纯因为无菌操作不严输入致热源所致,护士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相应处理。, 百拇医药(曹素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