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0年第24期 > 正文
编号:11952053
氟比洛芬酯复合舒芬太尼在乳腺癌根治术后静脉自控镇痛的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0年8月25日 陈燕 程静林 董铁立
第1页

    参见附件(2057KB,3页)。

     【摘要】 目的 比较氟比洛芬酯复合舒芬太尼与单纯舒芬太尼在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中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选择ASA分级Ⅰ-Ⅱ级的乳腺癌根治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术后PCIA为舒芬太尼100 μg、盐酸托烷司琼5 mg;B组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缓慢推注氟比洛芬酯50 mg,术后PCIA为舒芬太尼50 μg、氟比洛芬酯100 mg、盐酸托烷司琼5 mg。均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0 ml。观察两组患者镇痛开始后2 h、4 h、8 h、24 h、48 h各时间点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48 h泵按压次数,监测并记录镇痛开始时(0 h)及开始后各时间点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呼吸频率的变化,镇痛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48 h泵按压次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镇痛期间呼吸、循环功能稳定,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舒芬太尼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与剂量有关,氟比洛芬酯复合舒芬太尼镇痛效果良好,同时可显著减少舒芬太尼的用量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关键词】氟比洛芬酯;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60例,ASA分级Ⅰ~Ⅱ级,年龄28~69岁,体重49~75 kg。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术后PCIA为舒芬太尼100 μg、盐酸托烷司琼5 mg;B组手术结束前30 min静脉缓慢推注氟比洛芬酯50 mg,术后PCIA为舒芬太尼50 μg、氟比洛芬酯100 mg、盐酸托烷司琼5 mg。均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0 ml。设定背景剂量为2 ml/h,自控量为1 ml/次,锁定时间15 min。所有患者均无肝、肾、血液系统功能障碍,无消化道溃疡病史及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过敏史,本研究开始前一周内未使用过喹诺酮类抗生素。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入手术室前30 min肌注苯巴比妥钠0.1 g、阿托品0.5 mg,入室后开放静脉通路,麻醉诱导为咪唑安定0.08 mg/kg,丙泊酚1.0 mg/kg,瑞芬太尼1 μg/kg,维库溴铵0.1 mg/kg。面罩加压给氧3 min后行气管内插管,插管后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丙泊酚与瑞芬太尼持续静脉输注、维库溴铵间断静推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前30 min接PCIA泵并给予负荷量。

    1.3 观察指标 疼痛强度: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疼痛评价。0为无痛;1~3为轻度疼痛;4~6为中度疼痛;7~9为重度疼痛;10为无法忍受的剧烈疼痛。分别记录术后2 h、4 h、8 h、24 h、48 h的VAS值;24 h内PCIA 泵的按压次数;镇痛开始时(0 h)及其后各时间点血压(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和呼吸频率(RR)的变化;镇痛期间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抑制(呼吸频率<10次/min和/或SpO2≤90)、凝血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处理。所有数据均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体重、年龄、手术时间的长短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x±s)

    组别体重(kg)年龄(岁)手术时间(min)

    A51.2±12.146.4±15.682.1±17.9

    B52.1±16.243.8±14.283.6±16.8

    2.2 两组患者VAS评分在术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术后24 h内PCIA泵按压次数A组(7.1±1.3)与B组(6.9±1.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

    表2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VAS评分

    组别2 h4 h8 h24 h48 h

    A17.8±0.512.02±0.621.97±0.531.99±0.661.73±0.50

    B17.4±0.541.88±0.601.99±0.571.94±0.581.71±0.58

    2.3 两组患者镇痛开始时及其后各时间点BP、HR、SpO2及RR均无明显变化,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生命体征比较(x±s)

    指标组别0 h2 h4 h8 h24 h48 h

    血压(mm Hg)A92.3±10.893.2±10.189.7±10.291.0±10.890.1±9.8090.3±10.2

    B92.0±9.5092.8±10.991.0±9.8089.7±9.9089.7±10.689.9±10.5

    HR(次/min)A80.1±12.278.5±11.175.1±11.276.3±11.672.4±10.078.5±12.2

    B80.9±11.876.3±13.275.3±10.977.3±10.572.8±10.476.8±13.1

    SpO2(%)A98.5±1.799.2±0.798.4±1.698.4±1.697.8±2.196.5±1.2

    B99.1±0.898.9±1.099.0±0.797.9±2.098.2±1.596.8±1.6

    RR(次/min)A16.5±2.217.8±3.117.1±3.816.8±2.318.1±2.817.6±3.0

    B17.0±3.818.1±2.717.6±3.117.1±2.517.9±2.017.2±3.5

    2.4 两组患者在镇痛期间均未出现嗜睡、呼吸抑制及异常出血等不良反应,但A组出现恶心、呕吐7例,B组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比较(例)

    组别嗜睡呼吸抑制异常出血恶心、呕吐

    A0007

    B0001

    3 讨论

    舒芬太尼是一种强效阿片类镇痛药,同时也是一种特异性μ-阿片受体激动剂,具有较强的镇静、镇痛作用,已广泛应用于麻醉诱导、维持以及术后镇痛[1]。但是在术后镇痛中使用大剂量舒芬太尼可导致镇静过度、恶心呕吐甚至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所以认为追求镇痛效果单纯加大舒芬太尼剂量并不可取[2]。

    氟比洛芬酯是一种新型的非甾体类镇痛药。氟比洛芬酯是以脂微球为药物载体[3]的氟比洛芬静脉制剂,药物进入体内后可选择性聚集在手术切口和炎性反应部位,在正常组织分布量极少,具有靶向治疗作用[4],从而避免了传统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消化道等不良反应。具有起效更快、作用时间更长、不良反应更小等优点。氟比洛芬酯到达手术切口和炎症部位后,氟比洛芬酯从脂微球中释放出来,在羧基酯酶作用下迅速水解生成氟比洛芬,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发挥镇痛作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57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