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0年第26期 > 正文
编号:11949566
稳心颗粒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率震荡的影响
http://www.100md.com 2010年9月15日 吴 健
第1页

    参见附件(1411KB,2页)。

     【摘要】 目的 分析稳心颗粒对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心率震荡(HRT)的影响。方法 68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A组)32例均采用标准扩血管抗凝抗血小板等治疗;治疗组(B组)在A组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口服1个月。采用动态心电图(DCG)比较治疗前后室性心律失常及HRT,分别计算震荡初始(TO)及震荡斜率(TS)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后两组室性心律失常均明显减少,TO负值及TS均明显增大(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差异更显著(P<0.01)。结论 稳心颗粒可明显改善UAP患者HRT现象,从而改善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状态和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不稳定心绞痛;心率震荡;稳心颗粒

    近年来研究表明,大约3/4的缺血性心脏病伴随着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System,ANS)功能紊乱[1],其典型表现是迷走神经张力的急剧降低及交感神经活性增强。这种ANS的不平衡,加速心肌重构和心功能恶化,增加致死性快速型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评估ANS功能状态有多种方法,目前临床研究应用较多方法是测定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和窦性心率震荡(heart rate turbulence,HRT)。本研究通过分析UAP患者服用稳心颗粒前后HRT变化,观察其对UAP患者ANS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1~12月住我院心内科,依据病史、症状、心电图、心肌损伤坏死标志物检查结果,并参照《ACC/AHA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2]确诊为UAP的患者并符合以下条件:①经冠脉造影检查证实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狭窄≥50%;②常规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显示24 h内有≥1次的单发VPC,且VPC后至少有20个窦性心律者,剔除基本心律为非窦性心律、Ⅱ度或完全房室传导阻滞、临时或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者、无室性早搏及动态心电图记录效果较差、记录数据不全的患者。符合条件者63例,其中男47例,女16例,平均年龄(67.38±10.08)岁,两组临床资料具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相同基础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低分子肝素联合强化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其他药物如β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硝酸酯及他汀类药物如无禁忌均按常规给予。治疗组(B组 36例)口服步长集团提供的双盲稳心颗粒,每次5 mg,3次/d;对照组(A组32例)口服安慰剂,用法同治疗组。

    1.3 检测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第2天行24 h DCG监测,采用美国HP2010动态心电图分析系统,常规采用CM1、CM3、CM5导联。1月后两组均再次接受24 h DCG监测。统计治疗前后心脏异搏及获取HRT指标的参数。HRT指标参数的测定:进行24 h心电监测,取不同时段5次单发PVc,根据Schmidt等[3]给出的公式,TO(%)=[(RR1+RR2)-(RR-2+RR-1)]/(RR-2+RR-1)%。(RR1、RR2代表PVS后的前2个窦性心搏R-R间距值,RR-2、RR-1代表PVS前的2个窦性心搏R-R间距值)。TS的计算是首先测定PVS后的前20个窦性心搏的R-R间距值,并以R-R间距值为纵坐标,以R-R间距的序号为横坐标,绘制R-R间距值的分布图,再用任意连续5个序号的窦性心搏的RR值计算并做出回归线,其中正向的最大斜率为TS的结果。其中TO的中性值为0,TS的中性值为2.5 ms/RR。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室性早搏及HRT变化见表1。

    从表1我们可看出:治疗前后两组基础心率均减慢,室性心律失常均明显减少,TO负值及TS均明显增大(P<0.05),但治疗组较对照组差异更显著(P<0.01)。

    3 讨论

    HRT是近年来评估ANS功能状态的一项简便、可靠、可操作性强新心电学指标,主要反映迷走神经的压力反射敏感性。HRT表现为一次VPC后窦性心率特征性的双相式涨落,即在VPC后,心率先加速,随后发生减速的现象,见于正常人及低危患者。HRT减弱或消失,表现为VPC前后心律的RR间期无明显变化,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后猝死的高危患者。HRT的经典测量指标为TO、TS,两者的正常值界定分别为TO<0、TS>2.5 ms/RR[3]。通过ANS调节心率变化使之与血压变化相平衡,目前认为是HRT的主要发生机制[4]。它主要反映迷走神经的反射活动能力。大量的文献已证实ACS后HRT减弱或消失[5]。自主神经功能平衡的破坏与心源性猝死有一定的内在连锁关系,而PVc本身就有致恶性心律失常的潜在作用,而此后的保护机制又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预示猝死的危险度将会增加[6],因此,改善自主神经功能,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可能改善预后。

    步长稳心颗粒由党参、黄精、三七、琥珀、甘松组成,经临床观察可用于治疗各种类型心律失常,稳心颗粒的甘松提取液对心肌细胞膜的钠、钾、钙离子通道均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作用,可延长内外膜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APD),不增加跨壁复极离散度(TDR),反而使TDR缩短使QTd、JTd明显缩短[7],使患者局部心肌复极不均一程度减轻,心肌复极离散度降低,从而改善心肌细胞的代谢,改善心脏传导系统功能。

    本研究发现,经过标准药物治疗4周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基础心率减慢,室性早搏显著减少,HRT明显恢复,但标准药物治疗组与加用稳心颗粒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由此我们推测:①常规治疗不能完全改善患者的自主神经的调节功能;②本药有类似于β受体阻滞剂作用,在减慢心率同时,能抑制交感神经活性,提高迷走神经张力。UAP时改善迷走神经的反射功能可以显著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保护自主神经的稳定,从而改善HRT。这与国内许多文献报道一致[7,8]。同时本药中的党参、黄精、三七、琥珀等成分具有镇静降低心肌耗氧作用,降低血液黏滞度,抑制血小板聚集,加速血液循环,提高冠状动脉血流[8],通过调节机体气血,活血复脉,从而进一步调整心脏自主神经的功能的整体作用,从而改善患者长期的愈后,减少猝死的发生。但本研究研究时间及病例数均有限,对于稳心颗粒为何能更好地改善UAP患者的HRT,从而改善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状态则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Francis J,Watanabe MA,Schmidt G,et al.Heart rate turbulence:a new predictor for risk of sudden cardiac death.Ann Noninvasive Electrocardiol,2005,10:102-109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11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