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0年第35期 > 正文
编号:11989969
电击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2月15日 郎凤琴 邓海峰 孙启芳 修晓光
第1页

    参见附件(2752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电击伤患者的急救措施和护理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电击伤患者65例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通过对电击伤患者实施有效的院前急救、创面护理、气管切开护理等各种相应的护理措施,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有效的急救治疗和护理可减少电击伤患者的损伤,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

    电击伤;急救;护理

    一定量的电流或电能量(静电)通过人体而造成组织损伤和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发生死亡,称为电击或电损伤[1]。现将我院急诊科近年来收治的电击伤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7年5月至2010年6月我院急诊科收治65例电击伤患者,男47例,女18例,年龄17~64岁,平均(37.4±5.7)岁,入院时间为电击后0.2~1 h来院,61例治愈后好转出院,4例死亡。

    1.2 临床表现 轻度电击伤临床表现面色苍白、四肢软弱、全身乏力、心慌、心悸等;重度电击伤临床表现为神志不清、呼吸不规则、持续性抽搐、心律不齐等,且电击伤处被灼伤的皮肤可出现坏死,局部出现“炭化”现象。单手或单足有电击伤入口者,其出入口处与健康皮肤分界清楚,边缘规则整齐,直径为0.5~2 cm,灰白色或焦黄,无痛的干燥创面偶可见水泡;无电击伤出入口者有轻度心肌缺血及心电图异常表现。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

    2 急救护理

    2.1 院前急救 迅速脱离电源,对于重度电击伤患者,若已经发生心脏停搏或呼吸停止者立即争分夺秒地实施心肺复苏或心电监护,将患者迅速转送医院,途中不停抢救。现代CPR强调应在伤后4 min内实施初级复苏和护理,并在8 min内实施高级复苏。

    2.2 院内救治 成立专家抢救小组,迅速制定抢救方案,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液、输血、输血浆,给予吸氧、导尿及持续48 h心电监护,监测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密切注意患者的意识、末梢循环、尿量以及伤口创面的渗出情况,并对烧伤创面及合并外伤部位及时给予止血措施等,对有呼吸困难患者即刻行气管切开手术,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随时密切观察患者的通气情况、呼吸频率、深度以及有无发绀等情况。

    2.3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时了解病情的动态信息,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有效地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2.3.1 保暖 将室温保持在30℃~32℃,做好患者的保暖工作。

    2.3.2 静脉输液 通畅的静脉给药是有效快捷的治疗途径,对休克期补液,详细地做好血压、脉搏、尿量、末梢循环等情况护理记录,并根据血压、脉搏、尿量的变化随时调整输液速度和量,在保证烧伤患者补液量多的同时,积极防止因补液过量而出现的并发症,使抢救治疗能顺利进行。

    2.3.3 药物指导 遵医嘱应用利尿剂,预防脑水肿、肺水肿的发生;给予镇静镇痛药物,避免头部过度活动。预防急性肾衰竭的发生,应用乳酸林格液恢复循环血量,并维持尿量保持在50~75 ml/h,若出现肉眼肌球蛋白尿,尿量应维持在100~150 ml/h,静脉输注5%碳酸氢钠注射液,可碱化尿液,应用甘露醇预防急性肾衰竭,对已发生急性肾衰竭者,有指征时应进行血液透析。

    2.3.4 气管切开护理 检查气管及呼吸道有无梗阻,有无套管自气管脱出或压迫气管,注意创缘及套管内有无出血,若有出血应警惕窒息,必须立即通知医师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气管切口给予常规换药,2次/d,遇有污染应随时更换,套管固定带系牢,松紧度以能容一指为度,注意观察系带松紧度,并随时调整防止脱管,保持内套管通畅是护理的重点及关键问题,套管口覆盖1~2层无菌纱布,纱布干后要及时更换,内套管是细菌寄生繁殖的重要部位,应清洗消毒1次/d,痰多时清洗消毒1次/(4~6)h。

    2.3.5 创面护理 原则上早期将坏死组织切除,患者休克平稳后,进行彻底清创,Ⅲ度创面于伤后7 d内生命体征平稳时行切痂植皮术,同时对肢体干性坏死者行截肢扩创术,及早消灭创面,术后肢体给予抬高位,避免术区及植皮区受压,减少肢体活动,防止皮片移位,影响成活;Ⅱ度创面采用暴露疗法,涂碘伏2次/d,及时清除创面渗液,创面周围的正常皮肤保持清洁,定时更换体位,交替暴露受压创面,保持创面干燥,防止感染,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3.6 心理健康指导 在思想上进行开导,多给予心理安慰,消除和缓解恐惧紧张心理,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乐观的配合治疗和护理。

    3 讨论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752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