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0年第35期 > 正文
编号:11990102
针刺配合红外线照射治疗桡神经麻痹58例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2月15日 丁 鲁 宋梦玉 贾爽杰 张 萍 沈 通
第1页

    参见附件(2840KB,2页)。

     桡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神经麻痹症,以腕下垂为主要特征。本病常因上肢外伤、骨折而引发,也可由于炎症、缺血、铅中毒、睡眠姿势不良压迫而发病。笔者自2004年起,采用针刺配合红外线(TDP神灯)照射治疗该病58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8例为我科2004年12月至2008年就诊患者,其中男28例,女30例;年龄22~68岁;病程30~90 d。出现肘关节腕关节掌指关节皆不能伸直,肱三头肌反射消失,发生典型“垂手征”者32例;仅有伸指功能障碍而无垂腕者21例;无功能障碍,上臂和前臂的背侧面、虎口部感觉减退者5例。临床表现为上肢瘫痪、手指基节的伸肌障碍、垂腕、抬举费力、伴有肌肉萎缩、手背发凉、发绀、指甲甲错,甚至不生长,偶有前臂疼痛。所有患者均经骨外科确诊,并在治疗后予以随访。

    1.2 诊断要点[1] ①伸肘、伸腕、伸指及拇指伸肌瘫痪,见肘、腕、掌指关节不能伸直,见“垂腕征”。拇指不能外展,前臂不能旋后;②上臂和前臂的背侧面、手和手指背面的一部分感觉障碍;③肱三头肌、桡骨膜反射消失。

    1.3 治疗方法 取穴:极泉、曲池、外关、合谷、臂臑、列缺等。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局部常规消毒,上肢先取外展位,手心向上,选用0.30×40 mm毫针针刺极泉、极泉下4寸、青灵、少海、郄门、内关等手三阴经穴,使电麻样针感直达手五指之端;再嘱患者屈肘,手心向下,摆正腕关节,呈自由体位,针刺曲池外关、合谷、臂臑、列缺、手三里、阳溪、阳池、后溪、偏历等手三阳经穴,补法。配合脉冲电针仪,选择疏密波,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配合红外线(TDP神灯)照射。1次/d,每次30~40 min,10~15 d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5 d,三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2 治疗效果

    2.1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患者肘、腕、掌指关节活动正常。上肢各方向运动自如,腕关节抬举自如,掌指关节伸屈自如,肌肉萎缩完全恢复者。显效:患者肘、腕、掌指关节活动基本正常,但手指末节及手背面的部分感觉障碍,运动时稍受限。好转:患者肘、腕、掌指关节活动略减轻,但仍有前臂疼痛、功能障碍。

    2.2 治疗结果 58例患者中治愈50例,占86.2%;显效8例,占13.8%。总有效率100%。10次为一个疗程,一般1~3个疗程全部治愈。

    3 讨论

    桡神经麻痹,中医称为“垂腕症”,中医学认为属于“痿证”范畴。多因气血亏虚,感受外邪,气血运行不畅或外伤瘀血阻滞,使筋脉肌肤失养所致。阳明经多气多血,阳明行气于三阳,上肢的活动与阳明经有关,又根据“治痿独取阳明”、“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理论,故针刺选穴多选阳明经穴、合谷、曲池、侠白、手三里、外关、中渚、八邪等局部穴位,激发阳明经气,疏调经脉气血,改善局部营养,达到濡润经脉筋肉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产生的原因多为桡神经干受压引起。因而治疗时取穴多按神经分布选取,采用速刺方法,刺激神经干,激活神经功能。研究表明在无神经严重损伤或断裂时,应用以上方法治疗有显著的疗效;若有严重损伤或桡神经断裂时(部分断裂),经手术治疗后应用上法治疗亦可收到较好的效果,可恢复部分桡神经的功能,帮助早日康复。针刺时配合应用电针,电针的断续波促进了损伤局部炎性水肿的消退,加速了局部坏死及崩解产物的消除,改善局部微循环,提高神经细胞的氧利用率,因此有助于提高损伤神经的修复和再生。此外电针刺激对神经功能有双向调整作用,表现在对于亢进的、兴奋的病理改变具有抑制作用,而对于抑制的、弛缓的病理改变具有兴奋与营养作用,从而使病理改变逐渐趋向正常的生理水平[2]。脉冲电流通过毫针作用于人体经络穴位,具有治疗动力大、针感强,提高神经肌肉兴奋性,长久保持针灸穴位效果[3]。本疗法应用速刺神经干穴位、体针、电针等方法综合治疗桡神经麻痹具有疗效确切、疗程短、创伤小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孙忠人.神经系统疾病中西医诊疗手册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840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