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2006748
中心静脉插管相关性感染因素分析及护理现状
http://www.100md.com 2011年2月15日 陈华
第1页

    参见附件(2883KB,2页)。

     中心静脉插管是危重症救治中重要而有效的措施之一,可用于监测中心静脉压,快速扩充血容量,输入对血管有刺激性或可疑配伍禁忌的药物,输入静脉营养液或血液制品以及血液透析等。但是如无菌操作不严或护理不周以及置管时间过长,极易导致导管相关性感染。现将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现状综述如下。

    1 中心静脉插管相关性感染(catheter2related infection)概念与定义[1]

    详见表1。表1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有关概念

    

    概念定义

    细菌定居当患者没有临床症状时,导管的血管内部分或远端部分半定量培养<15 个菌落,或定量培养<1 000 个菌落。

    插管部位感染插管部位周围2 cm 的皮肤出现红、痛、硬或分泌脓液。

    皮下隧道感染导管表面皮肤以及插管部位周围2 cm以上皮肤出现红、痛、硬。

    导管相关性血行性感染在具有血行性感染临床症状的患者,从导管标本的半定量或定量培养以及血培养(最好是外周血)中分离出相同的致病菌(相同的种属和药敏谱),同时患者没有其他明显的感染灶。当缺乏实验室检查确证时,具有血行性感染临床表现的患者,若拔除可疑导管后体温恢复正常,也可认为是导管相关性血行性感染的间接证据。

    输液相关性血行性感染从输液和外周血培养中分离出相同的致病菌,同时患者没有其他的感染灶。2 感染因素分析

    2.1 皮肤细菌污染

    文献报道,多数导管相关性感染,约50%的病例均由皮肤表面的细菌如表皮葡萄球菌等引起,人体皮肤的细菌在导管附着表面繁殖,易入插管部位沿导管的皮下间隙进入血管内引起感染,而革兰阴性杆菌和真菌少见[2]。

    2.2 留管时间和插管部位。

    2.2.1 导管置入24~48 h后便有纤维蛋白鞘包绕导管周围,微生物可在其中繁殖,留管时间越长,导管的细菌定植率越高[3]。留管时间大于2周的插管感染率明显升高[2]。

    2.2.2 股静脉、颈内静脉插管感染率高于锁骨下静脉,可能与穿刺部位易受粪、尿、痰(特别是气管切开患者)污染而护理又不及时到位、导管易移位等因素有关[2]。

    2.3 其他 违反无菌原则、病室环境污染、静脉输注高渗、高营养物质等亦可能是危险因素之一。

    2.4 机体抵抗力低 危重、严重感染、创伤、恶性肿瘤等患者的抵抗力低下增加了条件致病菌感染的机会,故为插管感染的高危因素之一。

    3 护理要点

    3.1 加强置管后的监测及护理,插管部位用纱布覆盖并每24 h更换输液器,每周更换局部敷料2 次,用2%的碘酊和75%的酒精消毒导管入口及周围皮肤,出汗较多时及时更换。观察感染征象:局部感染主要是皮肤发红、肿胀、温热、触痛及分泌物流出;全身感染主要是菌血症、轻微的发热颤抖、极度倦怠、不明原因的持续高热。一旦出现相关的感染迹象即予拔管并送检[4]。

    3.2 达到治疗目的后,尽早拔除导管,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置入导管而引发的并发症,如治疗需要长期留置,使用时定期更换,最长留置不超过14 d。尽量减少股静脉、颈内静脉插管,多采用锁骨下静脉。

    3.3 健全预防医院感染的制度和措施。各种消毒液和消毒器械定期检查; 各种操作严格执行无菌原则;设置隔离单间,收治严重感染、创伤患者; 危重患者实行专人责任制护理; 交叉治疗或护理时必须先洗手。

    3.4 控制患者的原发感染,增加患者的抵抗力。

    4 小结

    中心静脉插管在现在广泛应用于临床,预防中心静脉插管相关感染,不仅医生置管要严格无菌操作,更要加强中心静脉插管护理,才能有效的减少中心静脉插管相关性感染。

    参 考 文 献

    [1] 杜斌.中心静脉插管相关性感染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883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