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2097818
洛美沙星不良反应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3月25日 范瑞娟 管英杰
第1页

    参见附件(1889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洛美沙星不良反应的特点,指导临床治疗。

    方法 回顾性分析洛美沙星不良反应51例,对药品不良反应(ADR)情况进行统总结分析。

    结果 从2007~2010年莫西沙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13%,3.31%,4.17%,5.91%,其发生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男性和女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49.0%(25/51)和51.0%(26/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发病年龄来看,其不良反应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过敏反应39.2%、神经系统19.6%、消化系统17.6%、心血管系统7.8%、颅内高压7.8%、刺激反应3.9%、血糖异常3.9%。

    结论 临床中应用洛美沙星前应完善基础检查,详细询问病史和过敏史,根据病原菌的性质合理用药,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关键词】洛美沙星;不良反应

    洛美沙星是含双氟原子的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选择性抑制敏感细菌DNA回旋酶的A亚单位的切割及封口活性,同时也阻断拓朴异构酶Ⅳ的解旋活性,阻碍细菌DNA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1]。对革兰阳性菌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在内的革兰阴性菌及部分厌氧菌均有强大的抗菌作用[2]。随着洛美沙星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其光敏反应、皮疹等不良反应报道也逐渐增加。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应用洛美沙星出现不良反应的报告共51例。所有患者均为应用口服或注射用洛美沙星0.4 g,qd,连续用药3~14 d,对洛美沙星药品不良反应(ADR)情况进行统总结分析。

    2 结果

    2.1 各年度ADR发生情况 见表1

    表1

    各年度洛美沙星胶囊和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项目2007200820092010

    洛美沙星胶囊1359

    洛美沙星注射液37914

    年度应用总人数351302336389

    发生例数4101423

    发生率1.133.314.175.91

    2.2 性别和年龄分布情况 见表2

    表2

    患者性别和年龄分布情况

    性别年龄(岁)

    20~3031~4041~5051~60≥60合计

    男1466825

    女3457726

    合计4811131551

    2.3 不良反应临床表现情况 见表3

    表3

    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发生情况

    不良反应类别n(%)临床表现

    过敏反应20(39.2)皮疹、皮肤瘙痒12例,荨麻疹3例,过敏性休克5例

    心血管系统4(7.8)心律失常3例,血压下降1例

    消化系统9(17.6)恶心、呕吐4例,腹泻1例,转氨酶升高2例,胆红素升高2例

    神经系统10(19.6)幻觉4例,精神躁动5例,抽搐1例

    颅内高压4(7.8)头痛、喷射样呕吐4例

    刺激反应2(3.9)浅静脉炎2例

    血糖异常2(3.9)血糖升高2例

    3 讨论

    盐酸洛美沙星为含双氟原子的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其化学名为(±)1 乙基 6,8 二氟 1,4 二氢 7 (3 甲基 1 哌嗪基) 4 氧代 3 喹啉羧酸盐酸盐。其口服生物利用度高,蛋白结合率低,对G+菌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在内的G 菌及部分厌氧菌均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并有明显的抗菌药物后效应(PAE)[3]。

    作者单位:716000陕西省延安市人民医院药剂科

    从表1结果可见,从2007年~2010年洛美沙星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考虑为洛美沙星临床应用范围和适应证的增加,其临床应用率亦随之增加,由此造成不良反应的发生逐渐升高。经口服途径不良反应发生18例,占35.3%,经静脉途径不良反应发生33例,占64.7%,静脉途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口服途径,分析原因考虑与口服途径病情相对较轻、合并症较少、药物吸收浓度相对较低等多因素有关。

    从表2结果可见,女性的发生率稍高于男性,统计分析无明显差异,说明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性别差异。从发病年龄来看,其不良反应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升高。考虑为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大,基础疾病较多,体质逐渐减退,容易感染致病菌,部分患者甚至是多种致病菌共同所致疾病,临床病情相对较重,用药时间较长,甚至是两种或两种以上抗生素联合应用,不除外有药物间交叉反应等因素。

    从表3结果可见,其过敏反应发生率最高,主要是皮疹、皮肤瘙痒和荨麻疹,症状较为轻微,停药或抗过敏治疗处理后均可缓解。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幻觉、精神躁动、抽搐,因该药具有一定脂溶性,能较好地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可抑制神经递质,使中枢兴奋性增高而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本组患者停药后症状缓解。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转氨酶和胆红素升高,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停药后即可消失,控制给药速度可减少此类不良反应。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心律失常和室性心动过速,口服给药与静脉给药途径之间在诱发QT间期延长的程度上没有差别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889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