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2095159
腮腺腺淋巴瘤的CT诊断(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25日 尹俊 李亿华 谢勇刚
第1页

    参见附件(1964KB,2页)。

     该肿瘤来源于涎腺导管上皮,也可来自于涎腺被膜内淋巴结内异位腺体,多数学者认为在胚胎发育时期,由于腮腺和腮腺内淋巴组织同时发育,在淋巴结被膜形成前,腺体组织迷走到淋巴组织中并异常增殖形成腺淋巴瘤,腮腺内淋巴结常位于浅叶后下方,故腮腺腺淋巴瘤好发于后下象限[2]。

    腺淋巴瘤好发于40~70岁,男性多见,占85%~90%。在本组资料11例中,男性占9例,平均发病年龄为53岁,同文献报道。临床上大多数患者以生长缓慢的无痛性肿块为主诉,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多数病例肿瘤质地比较柔软,少数为囊性。边界清楚,可活动,与皮肤无粘连,一般瘤体不超过6 cm,临床很难与其他腮腺肿瘤相鉴别。

    结合本组病例及复习相关文献,腮腺腺淋巴瘤多生长在腮腺浅叶的后部下方,边界清楚,表现为单侧或双侧多发为主的类圆形、圆形软组织密度病灶,也可为单发。本组11例中,2例单侧多发,4例双侧多发,5例单发;平扫密度多高于正常腮腺,内部多伴有局灶性低密度坏死、囊变区,本组病灶长径>2 cm的均伴有坏死囊变区,与文献报道[3]基本相符,增强扫描动脉期实质部分多呈中度或重度强化,坏死、囊变区无明显强化,本组11例20个病灶,6个重度强化,12个中度强化,2个轻度强化,小的病灶可均匀强化,本组直径<1 cm的病灶,除一例有点状坏死外其他均呈均匀强化,1~2 cm的病灶部分均匀强化,部分伴局灶性囊变坏死区,所有病例均没有延迟强化特征,均未见颈部淋巴结肿大。本组8例行MPR后处理,笔者认为MPR后处理图像更直观,对观察病灶的形态、部位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有很大帮助。

    腮腺腺淋巴瘤主要应与腮腺多形性腺瘤相鉴别,后者发病年龄较轻,常40岁以下,且女性多见,生长缓慢,病程长,肿块较腺淋巴瘤大,直径约为3~5 cm,病灶密度较均匀,多发病灶少见,且无腺淋巴瘤这样较恒定的发病部位,增强扫描表现为早期强化不明显,呈延迟强化[4]。

    另外需与腮腺恶性肿瘤、腮腺感染性病变及先天性囊性疾病相鉴别,腮腺恶性肿瘤进展快,边缘多模糊不清,压痛明显,有与面神经有关的症状发生,晚期常有颈部淋巴结转移[5]。腮腺感染性病变,如腮腺淋巴结炎,与腺淋巴瘤继发感染相似,抗感染治疗无效时,应考虑腺淋巴瘤可能。先天性囊性疾病,如鳃裂囊肿,其发病年龄较小,以第二鳃裂囊肿最常见,常位于下颌角后方,下颌下腺和胸锁乳头肌前缘之间。

    综上所述,对于50岁以上的男性患者,当肿块发生于腮腺浅叶后下象限,边界清楚,特别是病灶多发并伴局灶性坏死,增强后中度以上强化时应首先考虑本病。

    参 考 文 献

    [1] 俞光岩,柳晓冰,彭歆,等.腮腺沃辛瘤发病情况分析口腔颌面外科杂志,1997,7(2):8891.

    [2] 汪国余,陈再智,吴玉林.腮腺腺淋巴瘤的CT表现.放射学实践, 2008, 23(9):977979.

    [3] 刘其顺,梁长虹,黄飚,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964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