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17期 > 正文
编号:12089714
对乙型肝炎疫苗常规免疫无应答者强化免疫的效果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15日 孙卓启 王文华
第1页

    参见附件(2145KB,2页)。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疫苗注射的目的,显然是为了获得乙肝保护性抗体(抗HBs),免受乙肝病毒感染。但部分人群常规完成1个程序(0、1、6月,3针法)乙肝疫苗注射后,并不产生抗体。即使再加强一个程序疫苗,仍有约5%的成人不产生抗体[1]。针对这部分人群,我们给予了强化免疫的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注射两个程序乙肝疫苗,仍不产生抗体的成人,作为观察对象。年龄18~60岁。共选择113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不低于50例。

    1.2 强化免疫方法 A祖:单纯再给予一个程序大剂量乙肝疫苗(0、1、6月,3针法,每针10 ug*3,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大连汉信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B祖:给予乙肝疫苗(如A组)+免疫增强药α1-胸腺肽(商品名:迈普新,成都地奥九泓制药厂生产),每次1.6 mg,每周两次,共四周。在完成末针疫苗注射一个月时,每例观察对象抽取静脉血3 ml,-20℃抗凝冻存备检抗HBs。

    1.3 检测方法 抗HBs检测采用放免法(RIA),试剂购自北京北方生物研究所,设备为西安凯普机电设备厂生产,操作按试剂盒说明书,检测由固定人员、固定设备、同一方法完成。

    1.4 统计学方法 抗HBs阳性率采用χ2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共选择观察对象113例,失访4例(一例外出上学,三例外出打工),实际完成观察109例。A组为56例,男35例,女21例,平均年龄(35.1±8.9)岁;B组为53例,男31例,女22例,平均年龄(36.5±9.1)岁。两组性别、年龄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

    2.2 抗体阳性率 在完成末针疫苗一月时,两组均见抗体阳性者出现。A组抗体阳性7例,阳性率12.5%(7/56);B组抗体阳性19例,阳性率35.85%(19/53)。两组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P<0.01),以B组较高。

    2.3 不良反应 仅A组有一例在注射第三针疫苗时局部出现硬结,直径小于1 cm,热敷1 h后消退。其余均未见局部或全身不良反应。

    3 讨论

    已经注射两个程序乙肝疫苗仍不产生抗HBs的人群,同样具有获得抗HBs的强烈愿望。本观察结果表明,对这部分人群,如再单纯给予乙肝疫苗,产生抗体的可能已很低(本观察为12.5%),通过再给予乙肝疫苗+免疫增强药(α1-胸腺肽)的方法,则可使他们中35.8%的人变不产生抗体为产生抗体。因此认为对注射两个程序乙肝疫苗仍不产生抗体的人群,建议给予第三个程序乙肝疫苗的同时加用免疫增强药(α1-胸腺肽),能起到提高抗体阳性率的作用。

    过去对注射乙肝疫苗不产生抗体的研究,往往只侧重于体液免疫,而忽略了细胞免疫的影响和作用。现在已逐步认识到,两种免疫反应并不完全孤立[2]。已经明确,健康成人在接种疫苗后,细胞免疫通过Th途径诱导抗体产生[3]。α1-胸腺肽是已知的免疫增强药[4],其所以能促进乙肝抗体产生,考虑可能由于其恰恰具有刺激和增强Th细胞活性的功能[4]。

    参 考 文 献

    [1] 张文宏,李欣.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策略研讨会会议纪要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45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