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1年第31期 > 正文
编号:12150992
灯盏花注射液联合依那普利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1月5日 韩亮
第1页

    参见附件(2740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灯盏花注射液联合依那普利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诊治的符合入选标准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140例,为治疗组72例,对照组68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4.44%,对照组总有效率58.82%,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灯盏花注射液联合依那普利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有效的改善肾脏功能,防止糖尿病肾病发展。

    【关键词】

    灯盏花注射液;依那普利;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

    

    作者单位:463000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心医院肾内科

    糖尿病(DM) 是在遗传和环境因素作用下, 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或胰岛素抵抗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肾病(D iabe tic nephropathy, DN) 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发病率约为35%[1],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进行积极治疗可以延缓疾病发展,我们采用灯盏花注射液联合依那普利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取得良好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2],糖尿病病史3年以上,参照Mogenson糖尿病分期, 24 h尿微量蛋白定量30~300 mg为早期糖尿病肾病,控制空腹血糖6~8 m mol/L,餐后2 h血糖8~10 m mol/L;均排除有其他肾脏病者,无近期应用肾毒性药物史,无剧烈运动,无急性代谢紊乱及严重肝功能损害。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诊治的符合入选标准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140例,其中男82例,女58例;年龄41~78岁,平均年龄63.2岁。将本组病例分为治疗组72例,对照组68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疾病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优质低蛋白糖尿病饮食、规律适量运动和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常规降糖治疗,对照组加用依那普利5 mg,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以灯盏花素注射液20 m g加入0.9%氯化钠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14 d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

    1.4 观察内容 观察两组病例治疗前后24 h尿白蛋白定量,并进行比较。对两组病例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显效:尿白蛋白消失或较治疗前减少50% 以上,有效:尿白蛋白较治疗前减少50%以下,无效:尿白蛋白治疗前后无变化。

    2 结果

    2.1 24 h尿白蛋白定量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24 h尿白蛋白定量,并进行比较,具体见表1。

    2.2 临床疗效 两组病例治疗后依据疗效评定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并进行总有效率比较,具体见表2.

    3 讨论

    糖尿病肾病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免疫复合物的沉积、脂质代谢异常、内皮细胞增生等因素[3]均可导致慢性微血管病变、血液流变学异常[3]及微循环障碍, 而其三者之间互为因果, 形成恶性循环, 是促进糖尿病肾病发展的重要因素。

    糖尿病肾病早期表现为肾小球内高血压,高灌注和高滤过,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增多,出现微量白蛋白尿。依那普利通过抑制肾内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扩张出、入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扩张更明显,降低肾小球内高压,高灌注,降低肾小球滤过率,还可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对肾小球系膜细胞的收缩作用,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改善可减少蛋白尿。

    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红细胞聚集增高, 而变形能力下降, 在体内存在高凝状态。在高凝状态下血小板粘附聚集活性增强并形成微血栓, 后者又可促使血小板大量活化, 从而出现亚临床或临床症状, 即微血管病变。并在肾小动脉玻璃样变的基础上加重肾损害。与此同时血粘度增高可增加作用于血管壁上的切应力, 使管壁渗透性增高, 利于细胞外基质堆积,加速肾病进程。

    灯盏花注射液是菊科飞蓬属[Er iger on Br eviscap u(Vant.) Hand Mass] 植物灯盏花的乙醇提取物水溶液[4], 主要成分是黄酮、灯盏甲素、灯盏乙素。灯盏花注射液中所含的灯盏乙素具有减少血小板计数、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体内凝血功能及促进纤溶活性的作用。有效成分总黄酮是一种醛糖还原酶抑制剂, 能减轻肾小球通透性, 扩张肾微血管, 增加肾灌注和肾小球滤过率, 一方面促进代谢毒物的排泄, 使肾功能得到改善, 另一方面增加肾血流量, 降低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力, 降低肾小球入球、出球小动脉阻力,尤以SBP下降更为明显,影响肾小球的小动脉玻璃样变及肾小管间质纤维化进展,从而延缓或防止肾小球硬化[5];改善肾小球内血液高凝状态, 改善微循环, 最终达到降低尿蛋白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740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