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2年第27期 > 正文
编号:12325424
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2年9月25日 刘浩宗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目的探讨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和有效的预防对策。方法对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27例患者均进行深静脉血栓的规范治疗并采用χ.2检验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不同性别下肢骨折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概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以及不同骨折部位下肢骨折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概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结论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骨折部位是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在下肢骨折患者中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要更加重视并加强监测,对合并有糖尿病患者术前加强血糖控制,对不同骨折部位的患者应根据其实际情况加强护理。

    【关键词】

    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因素

    下肢骨折是指人体腹部以下部分,包括臀部、股部、膝部、小腿部和足部由于外伤或病理等原因致使骨质部分或完全断裂的一种疾病。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英文名称为deep venous thrombosis,简称为DVT)为下肢骨折常见的并发症[1],下肢长时间制动,静脉血回流缓慢,加之损伤所致血液高凝状态,易发生血栓形成。为有效提高下肢骨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其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概率,实现早日康复的目标,我院对2008年4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的268例下肢骨折患者进行了观察,以探讨了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和有效的预防对策。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4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的268例下肢骨折患者共有27例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中男19例(70.37%),女8例(29.63%);年龄为31~77岁;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15例(55.56%);骨折部位分别为多发性骨折13例(48.14%),股骨干骨折7例(25.93%),胫腓骨骨折7例(25.93%)。

    1.2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27例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栓形成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形成后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单侧下肢(以左下肢多见)出现肿胀、疼痛,同时伴Homans 征或Neuhofs征。对出现上述症状的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检查后确诊并发DVT。

    1.3治疗方法

    对27例患者均进行深静脉血栓的规范治疗,抗凝治疗作为首选方案。只要患者没有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方面的问题,一般首选抗凝治疗。抗凝治疗的作用在于防止血栓继续蔓延或形成新的血栓,给侧枝循环的开放缓解症状争取条件。对近期有手术史、脑血管意外以及有凝血功能不良的患者,不使用或慎重使用抗凝治疗。这类患者如果有肺栓塞风险,则植入腔静脉滤器。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实验结果数据均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计算其频数及频率,相关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以及不同骨折部位下肢骨折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概率的差异,若有差异,则认为该因素为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检验水准以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下肢骨折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概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性别不是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不同年龄段、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以及不同骨折部位下肢骨折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概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提示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骨折部位是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其中年龄越大的患者,其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更大,年龄≤40岁患者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最低,40~60岁患者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稍高,>60岁患者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最高;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其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比没有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更大;骨折部位不同的患者其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不同,多发性骨折患者其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最高,股骨干骨折患者其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其次,胫腓骨骨折患者其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最高。具体结果见表1。

    2.2治疗情况

    27例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过7~14 d深静脉血栓的规范治疗,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后,患肢肿胀疼痛消失,皮肤颜色、末端感觉均恢复,Homans 征或Neuhofs征症状消失。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溶栓成功。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静脉管腔内由于各种原因形成血凝块,DVT发展最严重的临床特征和体征即是肺栓塞,死亡率高达9%~50%,绝大多数死亡病例是在几分钟到几小时内死亡的。有症状和体征的DVT多见于术后、外伤、晚期癌症、昏迷和长期卧床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在欧美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引起重视,很多普通老百姓也知道一些关于DVT的知识。我国真正重视DVT还是在近几年的事情。该病由于静脉系统存在大量的侧枝循环,早期的血栓形成并不会妨碍静脉血的顺利回流;只有血栓蔓延到一定长度,堵塞侧枝循环近远端开口的时候,才在临床上表现出下肢肿胀,这就导致一般临床上出现下肢肿胀才得到诊断的病例,往往发病时间已经超过数天。另外,静脉血栓一旦结成凝块就无法溶解,静脉血栓在形成数十小时之后就开始部分机化,机化的静脉血栓就很难用溶栓的方法去解决。手术取栓也很不适合,由于机化的血栓紧粘在静脉管壁上,强行取栓会导致静脉壁损伤造成更大范围的血栓形成。因此,认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和早期诊断非常重要。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典型临床表现往往是单侧下肢(左下肢多见)出现肿胀、疼痛。相关研究显示血栓形成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这是静脉血栓容易被忽略的原因之一,在临床上只有10%~17%的DVT患者有明显的症状,包括下肢肿胀,局部深处触痛和足背屈性疼痛。本研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后复查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该方法是一种简便而实用的检查方法,对诊断下肢近端DVT 的特异性高达98%并且没有创伤。本研究中,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骨折部位是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而国内的相关研究显示,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有年龄、外伤时间、骨折部位、骨折类型、血D-二聚体、是否能量创伤、有无合并高凝状态的疾病、卧床时间是否大于7 d[2-7]。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果,可以认为对付DVT重在预防,另外,对老年下肢骨折患者要更加重视并加强监测,对合并有糖尿病患者术前加强血糖控制,对不同骨折部位的患者应根据其实际情况加强护理。

    参考文献

    [1]王磊.当归四逆汤预防下肢创伤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其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新疆医科大学,2006.

    [2]夏爱君,郭方明,赵燕.超声对下肢骨折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检测及相关因素的评价.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09,3(06):958-964.

    [3]孙宁,李宇能,刘亚波.术前下肢骨折患者中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山东医药,2010,50(44):34-35.

    [4]揭军.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3):178-179.

    [5]黄绚,廖金兰,沈洁.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19(03):49-50.

    [6]宋琳.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因素及护理干预.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10,39(07):695-696.

    [7]刘莉,黄素珍,陈玉梅.创伤骨折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护理学报,2009,16(13):39-41.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879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