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2年第35期 > 正文
编号:12336152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临床诊治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2月15日 张扬威 李晓波 陈蓓蕾 陈兰兰 陈应柱
第1页

    参见附件。

     

    

    【摘要】 目的 分析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的临床特点,探讨有效的临床诊治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2012年间收治的19例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诊治经验。结果 本组19例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患者经队长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显著缓解,治疗起效时间为1~12 d,平均(46±11)d,治疗总有效率为947%。所有患者治疗后均未出现肌张力障碍、运动障碍、开关现象等不良反应。对所有患者进行1~4年的随访发现2例患者出现复发,复发率为105%,其中1例患者于治疗后5个月复发,另1例患者于治疗后2年复发。结论 临床医生应掌握该病的临床特点,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及相关辅助检查结果,以明确诊断,降低漏诊率和误诊率。采用美多巴治疗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患者,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医师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诊断;治疗

    

    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oparesponsive dystonia DRD)是一种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特殊类型,该病发病率低,在临床较为少见,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临床主要症状是肌张力障碍或步态异常[1]。早期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尤为重要,临床治疗DRD多采用小剂量左旋多巴制剂,临床效果较为理想,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2]。为进一步探讨合理有效诊断和治疗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对策,本文将作如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入选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相关诊断标准,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经甲状腺激素、红细胞沉降率、抗溶血性链球菌素O、血清铜蓝蛋白、类风湿因子以及头部 MRI等多项检查确诊。同时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如:扭转痉挛、脑瘫、痉挛性截瘫以及认知功能障碍者,所有患者均对左旋多巴/多巴丝肼治疗有显著疗效。

    12 一般资料

    本组19例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患者中,男11例,女8例,年龄2~34岁,平均(167±13)岁,病程4个月至4年,平均(15±04)年,其中4例患者有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家族患病史。

    13 临床表现

    本组19例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患者均为慢性发病,其中14例患者发病从下肢开始,临床主要表现为走路姿态异常,下肢僵硬沉重,足跟不能着地,足内翻,易摔倒。另5例上肢发病的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肢肌张力异常,手部可发生震颤,手姿势异常,书写痉挛,此外3例下肢发病患者逐渐发展到四肢发病。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为清晨时轻,夜晚时有所加重,当患者情绪出现紧张,活动剧烈时症状加重,休息、睡眠后症状减轻,神经系统检查均有受累肢体肌张力增高的现象。

    14 临床诊断

    为早期明确诊断,避免发生误诊和漏诊,临床医生应仔细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和主诉。尽快完成各项辅助检查,如: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以帮助医生尽快明确诊断。

    15 治疗方法

    本组19例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患者入院后均采取口服美多巴(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0930198)治疗,第1天口服625 mg,1次/d,第 2天起改为 2次/d,部分患者为 3次/d,维持剂量为625~125 mg。另有4例患者同时服用安坦(张家口云峰制药厂生产,国药准字:H13022198)20 mg,2~3次/d,另有2例患者服用泰舒达(施维雅(天津)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J20090075)50 mg,1次/d。

    16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日常工作及生活恢复正常,6个月内未复发;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显著改善,生活能自理或自理能力增强,6个月内未复发;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生活自理能力有所增强,但不能完全自理,6个月内偶有复发;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未发生变化,甚至出现加重,病情频繁发作。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本组19例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患者经队长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显著缓解,治疗起效时间为1~12 d,平均(46±11)d。其中治愈11例,显效4例,有效3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47%。

    22 不良反应

    所有患者治疗后均未出现肌张力障碍、运动障碍、开关现象等不良反应。

    23 复发情况

    对所有患者进行1~4年的随访发现2例患者出现复发,复发率为105%,其中1例患者于治疗后5个月复发,另1例患者于治疗后2年复发。

    3 讨论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临床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普遍认为纹状体通路酪氨酸羟化酶缺乏导致多巴胺合成减少是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主要病因[3]。从遗传学角度来说,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两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患者的基因突变导致三磷酸鸟苷环化酶活性部分降低,从而影响四氢生物喋呤的合成以及纹状体多巴胺的合成,引起多巴胺功能不足,临床研究认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患者的临床症状较轻。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患者的基因是由编码酪氨酸羟化酶的TH基因的外显子突变引起,该因子在酪氨酸转变成多巴胺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多巴胺的合成。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虽然发病率较低,但临床特点较为显著,该病多见于儿童或青少年,病情有晨轻暮重的特点,通常发病多由下肢开始,临床主要表现为走路姿态异常,下肢僵硬沉重,足跟不能着地,足内翻,易摔倒,上肢发病的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肢肌张力异常,手部可发生震颤,手姿势异常,书写痉挛。临床诊断应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及相关辅助检查结果,以明确诊断。对于原因不明的肢体肌张力异常、步态异常等为首发症状,且具有昼夜波动特点, 尤其有家族遗传史者,应高度怀疑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可能,以免出现漏诊和误诊。

    大量研究表明:采用小剂量左旋多巴制剂治疗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美多巴是一种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其能直接激动纹状体,产生和多巴胺相同的作用,长期未得到正确治疗的病例仍有显著疗效。在治疗过程中无需增大剂量,且长期应用无运动障碍、开关现象等副作用。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美多巴治疗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7%,对患者进行1~4年的随访仅发现2例患者出现复发。

    综上所述,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临床表现较为多样复杂,临床医生应掌握该病的临床特点,临床诊断应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及相关辅助检查结果,以明确诊断,降低漏诊率和误诊率。同时,采用美多巴治疗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患者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145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