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3年第20期
编号:12686464
85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3年7月1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第20期
     【摘要】 目的 根据本院的临床资料,对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发病药物进行分析,找到其发病规律以便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方法 对85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85例药物性肝损害的病例中,以抗结核药(32例,占37%)和抗肿瘤药(23例,占27%)为主。肝细胞损害型36例占42%,胆汁淤积型28例占33%,混合型21例占25%。结论 药物性肝损害对临床有一定影响,对抗结核药和抗肿瘤药引起的肝损害要引起重视,做好药物性肝损害的预防工作。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害;临床分析;抗结核药;抗肿瘤药

    药物性肝损害是指在治疗过程中,由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或过敏反应引起的对肝脏的损伤,也称药物性肝炎。近年来随着临床药物的种类增加,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率也越来越多,仅次于皮肤黏膜损害和药物热[1]。现就对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总医院的85例药物性肝损害进行临床分析,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规律及临床特点,以期降低该病的发生率。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确诊为药物性肝损害的患者85例,其中男38例,女47例,年龄区间为16~78岁,平均年龄为48岁。

    1.2 诊断标准 ①用药后1~4周出现肝损害的表现;②初发症状有发热、皮疹及瘙痒等过敏症状;③末梢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大于 6%;④有肝内淤胆或肝实质细胞损害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特征;⑤巨噬细胞或淋巴细胞转化试验阳性;⑥各型病毒性肝炎标志物、CMV-IgM、EBV-VCA-IgM均为阳性;⑦有药物性肝炎史,再次用药可诱发。标准①加上标准② ~ ⑦中的任 2 项即可考虑为药物性肝损害[2]。

    1.3 诊断分型 参照医学科学国际组织委员会(CIOMS)的分型标准将药物性肝损害分为3型:①肝细胞损害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正常上限值2倍或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5;②胆汁淤积型:碱性磷酸酶(ALP)>正常上限值2倍或ALT/ALP≤2;③混合型:ALT和ALP均>正常上限值2倍且ALT/ALP为2~5。
, 百拇医药
    1.4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查阅病历,根据诊断标准记录用药史、临床表现、血常规、肝功能检查结果、各种病毒血清标志物、治疗经过及预后等[3]。

    2 结果

    2.1 发病时间及临床表现

    服药后发病的时间多为2~4周。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发热、乏力、恶心、呕吐、黄疸、皮肤瘙痒等症状。其中肝细胞损害型36例占42%,胆汁淤积型28例占33%,混合型21例占25%。

    2.2 引起肝损害药物的种类 在进行调查的85例药物性肝损害的病例中:抗结核药32例,占37%;抗肿瘤药23例,占27%;中药类(包括中成药)15 例,占 18%;抗生素类8例,占 9%;解热镇痛药3例,占 4%;其他类药物4例,占 5%。

    3 讨论
, 百拇医药
    肝脏在人体内的药物代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药物在肝内经过生物转化后被代谢掉,而有些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则继续残留在体内可引起肝脏损害[4]。药物性肝损害在人体内的发生机制有两种:药物在肝脏进行代谢时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氧化、还原、水解等)排出体外,这些代谢产物多为无毒物质,但部分代谢产物会产生细胞毒性;另一种是药物通过诱导机体的免疫机制直接引发肝细胞损伤[5]。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两方面着手防止和治疗药物性肝损害。

    从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来看,以抗肿瘤药和抗结核药占大多数,均有不同程度的肝损害,其副作用大,少数可发生严重的肝脏损害,预后差。这两类药物具有明确的肝损害副作用,与药物的毒性直接相关,其肝损伤作用是可预见性的。因此在不得不使用这些药物进行治疗时,尤其要防治早期导致的肝损害。而另一些药物导致的肝损害则是不可预测性的,如中药类药物。近年来国内外由中药(包括中成药)引起肝损害的报道逐渐增多, 由于中药的化学成分复杂,与其他药配伍使用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更无法明确,这些中药的某些成分可能就成为了引起肝损伤的因素。因此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要基于临床试验和毒理学研究。对某些疾病,治疗药物可能会引起肝损害,或曾经引起过肝损害,但该药又不得不用,如抗结核治疗、肿瘤化疗等,应权衡利弊,用时要早期加用保肝药物,应用过程中严密检测肝功能,一旦出现肝损害,及时停用或改用其他药物。
, 百拇医药
    目前对于药物性肝损害尚无确切的诊断方法,因此详细了解患者的服药史,结合临床表现,排除病毒性肝炎以及做到及时诊断处理至关重要。通过以上的临床分析,提醒我们用药时必须严格按照说明或遵医嘱服药,在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肝功能,一旦出现临床症状,立即停用药物并积极治疗,对已发生过药物性肝损害的患者,应避免再次使用相同药物,避免药物性肝损害的再次发生。

    参 考 文 献

    [1] 王晓杰,蒋军,沈云志.药物性肝损害36例临床分析.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8, 10(10):6062.

    [2] 黎小妍,张二红,张平,等.190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分析.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2,32(17):14101412.

    [3] 唐源淋,雷姗,崔生达,等.药物性肝损害临床分析(附60例报告)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1,19(3):175178.

    [4] 张荷花.药物性肝损害38例临床分析.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9):34213422.

    [5] 彭鹏,张法灿,张国.药物性肝损害41例临床分析.中国临床新医学,2010,43 (4):376378., 百拇医药
------
    贺俊英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感染科;

    【摘要】目的根据本院的临床资料,对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发病药物进行分析,找到其发病规律以便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方法对85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85例药物性肝损害的病例中,以抗结核药(32例,占37%)和抗肿瘤药(23例,占27%)为主。肝细胞损害型36例占42%,胆汁淤积型28例占33%,混合型21例占25%。结论药物性肝损害对临床有一定影响,对抗结核药和抗肿瘤药引起的肝损害要引起重视,做好药物性肝损害的预防工作。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害 临床分析 抗结核药 抗肿瘤药

    【分类号】R595.3

    药物性肝损害是指在治疗过程中,由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或过敏反应引起的对肝脏的损伤,也称药物性肝炎。近年来随着临床药物的种类增加,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率也越来越多,仅次于皮肤黏膜损害和药物热[1]。现就对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总医院的85例药物性肝损害进行临床分析,探讨(贺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