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5年第10期
编号:12610444
改良型塞丁格技术在PICC的应用
http://www.100md.com 2015年4月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第10期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型塞丁格技术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应用效果。方法 110例需行化疗静脉输液患者及长期卧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 观察组采用改良型塞丁格技术, 对照组采用传统PICC置管方法, 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等。结果 通过对患者实施系统科学的护理, 对照组PICC插管成功率为49.09%, 发生机械性静脉炎2例, 观察组插管成功率为94.55%, 并未发生相关并发症。结论 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 可以明显提高置管成功率, 降低了PICC并发症发生率, 能够减轻患者痛苦,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改良型塞丁格技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10.188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能够将药物迅速稀释, 解除药物对周围血管的损伤作用, 减少高渗或低渗透压, 减轻因反复穿刺及静脉输入强刺激药物引起的疼痛, 为长期静脉输液或需间歇治疗的患者提供了安全、可靠、便捷的静脉输液途径[1]。而改良型塞丁格技术(modifiedseldinger technique, MST), 就是指无彩超设备的医院, 用微插管鞘套体贯穿的一种经皮穿刺导管技术, 是瑞典一位名叫塞丁格的放射医师发明的。该方法能够显著提高置管成功率, 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2]。本文研究通过采用改良型塞丁格技术为患者实施PICC置管, 取得了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需行化疗静脉输液患者及长期卧床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5例。观察组男34例, 女21例, 年龄38~86岁, 平均年龄65岁, 其中脑梗死后遗症18例, 胃癌17例, 肺癌7例, 直肠癌5例, 乳腺癌5例, 肺部感染合并呼吸衰竭3例;对照组男37例, 女18例, 年龄36~90岁, 平均年龄63岁, 其中脑梗死后遗症15例, 胃癌20例, 肺癌11例, 直肠癌5例, 乳腺癌3例, 肺部感染合并呼吸衰竭1例。所有患者均具有PICC置管适应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轻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方法行PICC置管, 采用安全性Excalibur穿刺针, 即13、15、17或19gauge针头穿刺血管, 完成后将穿刺点贴膜固定。观察组采用改良型塞丁格技术, 进行全方位的护理,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 百拇医药
    1. 2. 1 准备工作 除了常规PICC穿刺所用物品外, 准备经外周插管的MST微插管鞘套件及附件1套, 2%利多卡因1支, 1 ml注射器1个。进行消毒和铺巾, 预冲管路, 提前抽好利多卡因。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充分沟通, 在术前签署知情同意书, 使患者放松心态, 做好术前宣教工作, 告知患者置管的方法、流程、术后维护及不良反应等相关内容和注意事项。根据患者情况选择置管侧上肢, 患者平卧上肢外展90°, 测量并记录患者上臂中段臂围和PICC置入的长度, 选择适当的血管, 并做好相关标记。

    1. 2. 2 穿刺护理 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地沟通, 取得理解和配合, 交代相关注意事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进行常规的皮肤消毒, 以穿刺点为中心进行全臂消毒, 采用酒精脱脂3次, 安尔碘消毒3次, 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交替进行, 建立无菌区。拆开塞丁格穿刺术套件将10 ml注射器取出, 抽取生理盐水, 接好头皮针, 在穿刺点上方扎止血带, 对血管及血管横截面进行评估, 穿刺者右手持头皮针柄穿刺目标血管。
, http://www.100md.com
    1. 2. 3 置管护理 穿刺成功后固定穿刺针保持不动, 见回血后用左手食指压住针尖处血管, 用右手将头皮针近心端靠针尾尼龙软管剪掉, 退出针芯, 压低角度由针尾将套管导丝送入血管内, 将导丝送入长度为总长度的一半, 右手松止血带并撤穿刺针, 保留体外导丝约15 cm。将导丝固定在原位, 避免导丝沿血管漂流到心脏, 在导丝右方0.2 cm 左右处皮下注射2%利多卡因0.1~0.2 ml。准备好带鞘扩皮器并检查衔接处是否紧密, 局部麻醉后用扩皮刀沿导丝上方切开皮肤0.2 cm以扩大穿刺点, 将插管器和扩张器沿与血管走向一致的方向推送, 将带鞘扩皮器沿导丝送入血管。然后将扩皮器的芯及导丝退出, 再退出扩皮器, 将PICC导管送入预定位置, 撤出可撕裂鞘并将其分离。去除PICC导丝并进行修剪, 用弹力绷带轻加压固定, 注明插入的长度和日期。最后进行胸部X线检查, 最终确认PICC导管尖端位置位于上腔静脉后方, 可以正常使用。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http://www.100md.com
    2 结果

    对照组PICC插管成功患者27例, 插管成功率为49.09%, 且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增加;而观察组插管成功患者52例, 插管成功率为94.55%, 有3例导管在延头静脉汇入锁骨下静脉入口处不能通过, 经过彩超证实是因为管径大于入口处直径, 更换位置后置管成功。对照组发生机械性静脉炎2例, 给予硫酸镁湿热敷以及喜疗妥软膏外涂, 5 d后均得到缓解;观察组未发生并发症。

    3 讨论

    传统PICC指直接穿刺法, 无相关辅助设备, 如闭眼过马路;有彩超指引指借助超声穿刺, 如睁眼过马路;而改良型塞丁格技术虽然为闭眼过马路, 但是有拐杖辅助[3]。传统PICC置管对于水肿、肥胖、反复治疗等静脉条件较差的患者存在置管困难、置管耗时长、局部组织损伤大等缺点。与之相较, 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可以直观地显示血管的位置和解剖结构, 具有定位准、全程可见、损伤小、穿刺适用人群广泛、成功率高等特点, 尤其对于外周静脉状况差的患者更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 http://www.100md.com
    综上所述, 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 可以明显提高置管成功率, 局部组织损伤小, 降低了PICC并发症发生率, 能够减轻患者痛苦,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桂莲, 刘春梅, 田丽梅.改良塞丁格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 25(6):699-702.

    [2]欧小梅.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PICC 置管中的应用.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13):1720.

    [3]赵霞.非超声引导下的改良型塞丁格技术在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中的应用.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29):216.

    [收稿日期:2014-11-24], 百拇医药(马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