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7年第2期
编号:13012015
骨科手术中抗菌药物防治感染的疗效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月1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第2期
     Ⅰ类手术, 25例Ⅱ类手术, 6例Ⅲ类手术;参考组:男40例, 女20例, 年龄15~66岁, 平均年龄(43.60±7.47)岁, 30例

    Ⅰ类手术, 25例Ⅱ类手术, 5例Ⅲ类手术。患者术前在医院接受治疗时间均在5 d内。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进行比较。

    1. 2 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麻醉诱导期(术前0.5~1.0 h)静脉滴注生理盐水100 ml与头孢呋辛1.5 g混合液, 15~30 min内滴注完毕, 若患者手术时间≥4 h则追加1个剂量, 手术结束后12 h再次滴注同等剂量药物;参考组患者在手术前、术中均未滴注抗生素药物, 术后患者转入病房后立即滴注头孢呋辛, 剂量与观察组相同, 术后连续滴注7 d。两组中对头孢呋辛过敏的患者则采用克林霉素。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情况、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及平均住院时间。

    1. 4 判定标准 术后感染部位的划分依据卫计委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来评价[2]:浅表切口出现脓性分泌物或伴随红、肿、痛、热等症状为浅表切口感染;切口深部软组织出现感染为深部切口感染;器官或腔隙出现的感染为器官感染。术后愈合情况判定[3]:愈合部位未出现炎症或化脓为甲级愈合;愈合部位出现炎症但无化脓为乙级愈合;切口化脓为丙级愈合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17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