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7年第23期
编号:13093444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见性护理效果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0月8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第23期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形成的预见性护理的效果。方法 8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41例)和实验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LDVT发生率、住院时间、满意度。

    结果 实验组患者LDVT发生率为2.50%, 低于对照组的17.0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满意度为97.50%(39/40), 高于对照组的78.05%(32/4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0789, P<0.05)。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 可预防LDVT形成, 缩短住院时间, 提高满意度, 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下肢深静脉血栓;预见性护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3.09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诱因为血液高凝、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期间需要卧床, 静脉血流缓慢, 极易形成血栓。且患者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 血液粘稠度高, 血液高凝, 极易导致LDVT形成。在没有预见性护理的情况下, 发生率较高[1], 实施预见性护理可预防LDVT形成。本研究中, 重点探讨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发LDVT形成的预见性护理的内容及效果, 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8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41例)和实验组(40例)。对照组中男21例, 女20例, 平均年龄(59.50±5.09)岁。实验组中男20例, 女20例, 平均年龄(59.81±5.1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数据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脏器严重性疾病;②合并严重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

    1. 3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按照一般护理常规执行护理操作(用药、饮食、监护等)[2]。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 将本科室技术、经验丰富者组建护理组, 开展预见性护理培训, 强化风险意识, 使护理人员能够预见性发现、处理问题。

    1. 3. 1 基础护理 嘱患者饮食以低盐、低脂肪, 且高维生素、高蛋白的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多饮水(>1500 ml/d)、多吃水果蔬菜, 保持大便畅通 [3]。避免憋气咳嗽, 防止腹腔压力上升, 对下肢血液回流产生影响。

    1. 3. 2 高危管理 针对高危因素(高血压等)患者, 告知LDVT的预见性护理的意义, 使其重视、配合预见性护理。治疗前控制血压、血糖, 治疗后监测下肢皮温、皮色, 有无水肿、静脉曲张, 耐心倾听主诉, 细致询问有无下肢疼痛、麻痹等, 以预见性处理[4]。

    1. 3. 3 心理护理 患者得知自身病情后, 多会出现负性情绪。护理人员应详细了解患者心理, 掌握具体表现, 给予针对性心理疏导, 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病情, 并进行心理安慰、疏导, 鼓励患者, 使其树立信心, 配合护理。

    1. 3. 4 预防护理 对于老年患者, 不应进行股静脉置管, 及早给予尺寸适合的加压弹力袜(GCS)预防, 必要时给予生物反馈治疗、电针, 刺激肌肉、增加肌力, 促进血液回流。

    1. 3. 5 体位护理 将下肢抬高20~30°, 该体位可使股静脉松弛, 有利于静脉回流, 使血液阻滞减轻, 缓解肢体肿胀, 避免挤压肢体, 严禁按摩、热敷, 防止栓子脱落。

    1. 3. 6 肢体观察 观察患者下肢周径、皮色、皮温和足背动脉情况, 如周径增加, 皮色加深, 皮温上升, 则提示异常, 及时通知医生, 给予处理。应对静脉血管进行保护, 静脉通路使用要轮换进行, 严格消毒皮肤。

    1. 3. 7 用药护理 严重遵医嘱足量、正确使用抗凝、溶栓药物, 降低LDVT發生率。掌握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 预防突发性出血。针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 应给予针对性抗凝治疗, 监测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等, 注意皮肤及黏膜有无出血现象, 注意观察有无颅内出血现象[5]。

    1. 3. 8 功能锻炼 每天定时给患者翻身, 帮助患者进行主动或被动的床上肢体活动, 根据患者的病情, 制定个性化功能锻炼方案。鼓励深呼吸, 使膈肌运动增加, 胸腔压力减少, 促进血液回流。

    1. 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LDVT发生率、住院时间、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调查问卷调查患者满意度。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LDVT发生率、住院时间比较 实验组患者LDVT发生率为2.50%, 低于对照组的17.0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患者满意度为97.50%

    (39/40), 高于对照组的78.05%(32/4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0789, P<0.05)。

    3 讨论

    LDVT形成属于临床上较常见的疾病[5], 指下肢的深静脉血管内发生静脉血液凝结, 是术后常见、严重并发症, 可引起下肢水肿、静脉曲张、溃疡等, 如血栓的栓子脱落, 可引发肺栓塞, 对患者的生存质量、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上升, 并发LDVT形成的几率也随之增加, 所以,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 具有重要意义[6-8]。针对L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和危险性, 在临床护理当中应进行预见性护理, 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见性护理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模式, 以预见性发现潜在风险为核心, 同时实施针对性护理, 已消除护理潜在风险。预见性护理对护理人员有着较高的要求, 要求护理人员有过硬的护理技术, 具备护理预见性意识, 将被动的护理服务转化为主动服务[9, 10]。本研究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特点, 给予以下预见性护理:基础护理、高危管理、心理护理、预防护理、体位护理、肢体观察、用药护理、功能锻炼, 取得较好的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 可预防LDVT形成, 缩短住院时间, 提高舒适度、满意度, 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静, 汪秀云.胃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及护理对策.华西医学, 2015, 30(1):132-134.

    [2]窦欣悦.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PCI 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护士进修杂志, 2014, 29(3):234-236.

    [3]许朋, 易云峰, 贾春媛, 等.预见性护理措施对下肢多发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 27(1):164- 166.

    [4]沙桂凤.下肢深静脉血栓预见性护理在妇科盆腔肿瘤开腹术后的应用.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6, 23(4):498-501.

    [5]何秀芳, 郑丽维, 林瑞娇, 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溶栓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24(4):17-19.

    [6]刘霞, 杨芬, 陈王丽, 等.预见性护理对下肢多发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5, 34(24):3357-3359.

    [7]谭慧. 重型颅脑损伤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与预见性护理. 血栓与止血学, 2016, 22(4):450-452.

    [8]张瑛, 商月娥, 杨新明.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预防骨科下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效果.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17):2049-2052.

    [9]朱敏林, 梁丽珠, 谢玉梅.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防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方法. 血栓与止血学, 2015, 21(3):187-189.

    [10]张弘, 王丽, 王宗桂. 预见性护理在预防下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效果观察. 大家健康旬刊, 2015(24):24-25.

    [收稿日期:2017-04-20], 百拇医药(谢国柳 张伟 陈娜 骆玲娟 华秀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