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19年第4期
编号:13323352
腹部MR偶然发现的肠系膜脂膜炎影像表现(1)
http://www.100md.com 2019年2月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第4期
     【摘要】 目的 探讨肠系膜脂膜炎(MP)腹部磁共振(MR)检查的影像特点, 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肠系膜脂膜炎的MR影像表现, 根据MR影像特征并结合临床综合诊断。结果 本组6例肠系膜脂膜炎均起自肠系膜根部, 见“假肿瘤包膜”、“脂肪环征”, 其中2例见“梳齿征”, 5例病变内见软组织信号结节。6例增强扫描病变区及病变内结节呈轻度延迟强化。结论 肠系膜脂膜炎MR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 T2WI抑脂像、增强扫描对于病变检出帮助较大。

    【关键词】 肠系膜;肠系膜脂膜炎:磁共振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4.022

    肠系膜脂膜炎(mesenteric panniculitis , MP)又称为肠系膜脂肪肥厚症、原发性肠系膜脂硬化症, 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发生于肠系膜脂肪组织的非特异性炎症, 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 准确的影像学诊断可以避免侵入性诊断方式或治疗的发生[1], 目前多层螺旋CT是首选检查方法[2], MR影像诊断认识存在一定不足。本文收集6例腹部MR偶然发现的肠系膜脂膜炎患者的影像表现, 结合相关文献报道, 旨在提高对本病MR影像的认识和诊断。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10月~2018年1月经腹部MR检查和临床诊断为肠系膜脂膜炎6例患者的影像资料, 其中男2例, 女4例;年龄最小59岁, 最大85岁, 中位年龄70.8岁。所有患者均根据MR和临床诊断标准诊断。3例患者伴肺癌, 1例伴乳腺癌, 1例伴肝门区胆管癌, 1例伴卵巢癌。1例患者随诊14个月, 病变无明显变化。纳入标准:患者经CT诊断标准、手术病理诊断为肠系膜脂膜炎;CT诊断标准存在以下3种或以上:与周围结构分界清楚的软组织包块, 肠系膜软组织小结节, 脂肪环征, 肠系膜脂肪组织密度不均匀增高, 假包膜征。

    1. 2 检查方法 采用Philips 公司Interia 1.5T MR扫描仪, Sense体部线圈, 仰卧位, 冠状位T2WI(TR 720 ms、TE 80 ms)、横轴位TSE T1WI (TR 720ms、TE 80 ms)及T2WI SPAIR (TR 598 ms、TE 80 ms), 层厚7 mm, 间距0.7 mm; 并行采集三维快速梯度回波序列Dyn Thrive(TR 3.8 ms、TE 1.9 ms), ACQ 188×160。

    1. 3 MR诊断标准 小肠系膜团块, 界清, 抑脂像T2WI信号不完全衰减, 团块包绕但不侵犯肠系膜血管, 且除外肠系膜肿瘤、感染性疾病。由2名有经验的MR诊断医生诊断, 判断有无“梳齿征”(comb sign)、“脂肪环征”(fat ring sign)[1]及“假肿瘤包膜征”(false capsule)[3]及强化特点, 有分歧讨论达成一致。

    2 结果

    本组6例肠系膜脂膜炎均起自肠系膜根部, 见“假肿瘤包膜”、“脂肪环征”, 其中2例见“梳齿征”, 5例病变内见软组织信号结节。6例增强扫描病变区及病变内结节呈轻度延迟强化。

    3 讨论

    肠系膜脂膜炎是一种肠系膜脂肪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好发于小肠系膜, 偶可累及结肠系膜、大网膜或后腹膜。发病机制不清, 可能与外伤、感染、基因缺陷及自身免疫功能异常有关, 常见于肉芽肿疾病、风湿病、血管炎和恶性肿瘤患者。肠系膜脂膜炎病因不明, 一般与腹部创伤、妊娠、腹腔脏器炎性反应、患者自身免疫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临床诊断困难, 需要通过手术活检予以确诊。老年患者多见, 男性患者多于女性。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其内走行的血管结构及血管周围的强回声脂肪组织, 发现边界不清的高回声包块, 不累及肠袢及腹壁。该疾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 所以超声诊断要结合实验室检查。

    按照病理成分, 肠系膜脂膜炎可分为3个亚型:脂肪营养不良、肠系膜脂膜炎和收缩性肠系膜炎, 病理改变主要包括脂肪慢性炎症、脂肪坏死和脂肪纤维化[4]。早期阶段, 肠系膜脂肪发生退变或坏死, 肠系膜弥漫性增厚或出现散在肿块, 此时称为脂肪营养不良, 患者无症状或腹部不适;病情进展, 肠系膜表面收缩、聚集和皱褶样改变, 此时以慢性炎症为主, 称为肠系膜脂膜炎, 邻近肠管可轻度肿胀, 患者可有腹痛、恶心、不适、低热、体重减轻及肠道功能紊乱;终末阶段胶原沉积、纤维化, 肠系膜收缩及瘢痕形成, 腸系膜聚集包块形成, 称收缩性肠系膜炎。

    肠系膜脂膜炎病变自肠系膜根部向左下腹部延伸, 边界清晰, T2WI抑脂像信号不同程度增高, 病变包绕但不侵犯肠系膜血管, 边缘被一薄层条索状软组织信号影包绕, 即“假肿瘤包膜”。这是肠系膜炎症与正常组织的分界, 代表是一种自限性反应[5]。肠系膜血管与炎症细胞间残存脂肪组织抑脂完全呈环形低密度, 即“脂肪环征”。层面与血管走行垂直时呈环状, 平行时呈带状, 此为肠系膜炎症组织与周围正常脂肪组织的分界, 不像恶性病变那样侵蚀血管。本组“假肿瘤包膜征”及“脂肪环征”均在6例肠系膜脂膜炎中出现, 比国内外[6]用多层螺旋CT研究肠系膜脂膜炎的文献报出现率稍高。MR比CT有更好的软组织分辨能力[1], 更易于发现肠系膜病变区与非病变区间、病变区与血管周围正常脂肪组织间信号的差异, 有助于发现肠系膜脂炎的纤维成分[3], 显示外周假包膜。发展到收缩性肠系膜炎阶段, “脂肪环征”和“假肿瘤包膜”均会消失。肿块内可由于脂肪变性坏死或黏液样变性而出现囊变。偶尔可见点状或粗大的钙化。由于受牵拉包绕, 肠管管腔可狭窄, 出现不全肠梗阻或完全性梗阻的表现。另外本组病例中5例出现病灶内结节, 为脂肪营养不良表现。肠系膜血管可能因为血栓形成、动脉充血增多增粗或静脉回流受压[7]等原因而呈“梳齿征”, 本组研究对象“梳齿征”阳性率[33.3%(2/6)]较低, 考虑可能与本组样本数量有限、均为腹部MR检查中偶然发现可能有关。, http://www.100md.com(方慧 孟凡伟 王庆 姜洪燕)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