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实用医药》 > 202019
编号:13830480
不同方式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效果比较(1)
http://www.100md.com 2020年7月5日 《中国实用医药》 202019
     【摘要】目的探究比较不同方式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效果。方法90例肠套叠患儿,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X线下空气灌肠,研究组采取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比较两组患儿复位时间及大便隐血恢复时间;復位成功率及复发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儿复位时间(11.86±3.27)min及大便隐血恢复时间(1.86±0.52)d均短于对照组的(13.74±3.82)min、(2.14±0.63)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患儿复位成功率97.78%高于对照组的84.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l周内,研究组患儿复发率6.67%低于对照组的24.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研究组患儿穿孔发生率2.22%低于对照组的1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发热及腹痛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可有效治疗小儿肠套叠,患儿恢复快、复位成功率高、不易复发,且安全性良好,适宜于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肠套叠;超声引导;灌肠复位

    D01:10.14163/j.cnki.ll-5547/r.2020.19.023

    小儿肠套叠作为儿科常见急腹症,多见于肥胖、健壮的婴幼儿。因肠管及其系膜套人邻近的肠腔内引起梗阻所致,可引起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而导致肠坏死,发病进程快,严重危害患儿健康[1]。临床传统治疗小儿肠套叠主要采取X线下空气灌肠,此方法虽可快速复位,但患儿年龄较小正处于发育阶段放射线对其危害较大。超声引导下温生理盐水灌肠复位是一类复位肠套叠技术,已有相关文献报道该方法安全性良好、并发症较小[2]。本次研究将通过对本院90例肠套叠患儿分别采取常规X线下空气灌肠复位及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来观察患儿复位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8年2月-2019年11月收治的90例肠套叠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5例。纳入标准:①符合小儿肠套叠诊断标准者[3];②年龄≤5岁者;③经医学伦理会批准并由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①尚未明确诊断为肠套叠者;②合并伴有其他类型急腹症者。研究组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6-52个月,平均年龄(29.73±7.91)个月;其中伴随哭闹42例,呕吐21例,果酱样血便39例,腹部扪及腊肠样包块31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9-57个月,平均年龄(31.24±8.59)个月;其中伴随哭闹43例,呕吐25例,果酱样血便41例,腹部扪及腊肠样包块36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儿入院后根据脱水情况及患儿自身体重给予补液200-400ml静脉滴注,阿托品0.01-0.02mg/kg肌内注射,头孢曲松钠按最大体重量静脉滴注。

    1.2.1 对照组采取X线下空气灌肠患儿采取侧卧位,经肛门插入5cm深Foley氏尿管并给予充气量为20ml气囊阻塞肛门,连接空气灌肠整复仪后于X线监视下开始低压(6-9kPa)缓慢注气,待X线影像提示肠腔内出现“杯口状”影像即为套头,随后逐步升压(13-14kPa)注气至套头向盲肠退缩消失、小肠气化,可闻及气过水声、患儿腹部膨隆、X线下回肠呈网状或圆形则为复位成功[4]。

    1.2.2研究组采取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患儿采取仰卧位和侧卧位,经肛门插入5cm深Folev氏尿管并给予注入20ml生理盐水的水囊阻塞肛门,连接水压灌肠整复仪后于超声监视下开始缓慢注入温生理盐水,水压控制在80mm Hg(lmmHg=0.133kPa)左右,待超声影像提示患儿套叠包块向回盲部退缩至出现“蜂窝状”或“蟹爪状”改变且无明显注水阻力则为复位成功[5]。

    1.3观察指标分析比较两组患儿复位时间、大便隐血恢复时间;复位成功率、术后24h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l周内复发率。并发症包括发热、腹痛、穿孔。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

    P<0.05表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复位时间及大便隐血恢复时间比较研究组患儿复位时间及大便隐血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儿复位成功率及复发率比较术后,研究组患儿复位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l周内,研究组患儿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后24h,研究组患儿穿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发热及腹痛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小儿肠套叠多为急性,患儿常表现出哭闹不止、呕吐、果酱样血便等症状,腹部可扪及腊肠样包块。由于肠套叠发病急、病程进展迅速,因此寻找及时有效且安全性良好的治疗手段是目前临床工作主要目标。

    以往临床治疗小儿肠套叠一般采取X线下空气灌肠复位,虽操作简便、有一定复位成功率,但治疗时需观察套头退缩、消失情况及小肠网格充气状态,部分患儿可伴有回盲瓣水肿,X线下仅能观察到套头回缩及消失情况,小肠网格充气状态难以观察,复位成功判断不准确,导致复位成功率较低[6]。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是一类于超声仪监视下利用温生理盐水灌肠的治疗手段,王松楠等[7]曾使用次方法治疗肠套叠患儿,疗效显著。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复位时间及大便隐血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患儿复位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内,研究组患儿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可有效治疗小儿肠套叠。分析原因认为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可通过纵横两个断面全面观察追踪套头退缩、消失情况及小肠网格充气状态,影响较X线更为清晰、直观,更利于操作,从而降低复位时间。除此之外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避免了患儿射线损伤,病情复杂、复位困难的患儿可进行多次尝试复位以提高复位成功率,因此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时间短、患儿恢复好、复位成功率高[8]。, 百拇医药(黎小兰)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