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08年第23期
编号:11729958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2月1日 《中国当代医药》 2008年第23期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摘要]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神经内科住院病人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治疗方法采用舒血宁,治疗组在使用舒血宁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静滴,每日2次,疗程均为14 d,分别在治疗前,7 d及14 d后对其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自我照顾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7 d后治疗组有效率为67.6%,对照组为39.1%,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14 d后治疗组有效率为81.1%,对照组为54.8%,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可靠、安全性高。

    [关键词] 依达拉奉;急性脑梗死;自由基清除剂

    [中图分类号] R9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8)12(a)-042-02

    急性脑梗死(ACI)是神经内科的常见和多发病,目前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手段有药物溶栓和应用脑神经保护剂,依达拉奉通过清除自由基起到抑制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作用,并可抑制动脉内皮细胞的氧化作用[1]。我们就我院神经内科,加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37例进行观察。
, 百拇医药
    1资料与方法

    1.1入选标准

    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改的诊断标准[2],①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并排除脑出血;②无严重的全身并发症;68例病例随机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36~68岁,平均53.4岁。对照组:31例,男17例,女14例;年龄33~70岁,平均53.6岁。

    1.2方法

    两组均常规用舒血宁注射液20 ml+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组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续治疗7~14 d。

    1.3观察指标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按《中国卒中量标》(CSS);日常生活自我照顾能力(ADL)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3]进行评估。
, 百拇医药
    治疗效果按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临床疗效评分按《临床疗效评分标准》[2]进行观察。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0.0进行统计分析,组间为t检验。

    2结果

    2.1两组CSS评分比较

    见表1。

    2.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之和计为有效率,治疗7 d后治疗组有效率为67.6%,对照组为39.1%,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14 d后治疗组有效率为81.1%,对照组为54.8%,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2。
, 百拇医药
    2.3两组ADL评分比较

    见表3。

    2.4不良反应

    两组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14天各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治疗组有1例、对照组有2例谷丙转氨酶增高。两组间统计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3讨论

    在脑梗死急性期,因为血管的闭塞引起脑血流减少,使脑组织进入缺血状态,使脑细胞正常代谢和自由基清除过程受阻,同时再灌注时氧自由基大量产生,造成缺血半暗带神经原死亡,氧自由基蓄积可以使蛋白质变性,酶失活,破坏细胞膜功能改变,通透性增加,导致细胞损伤或坏死[4]。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的氧自由基清除剂,它能通过多种途径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本文对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治疗7 d、14 d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能缺损和自我照顾能力进行评分,结果在7 d、14 d治疗组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结果与文献报道相似[5]。
, 百拇医药
    研究表明依达拉奉能清除脑缺血后增加的有害的毒性氧自由基;本文研究结果提示,依达拉奉是一种有效、安全的神经保护剂,可在脑梗死的治疗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芳.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药学与临床研究,2007,15(3):229-230.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及临床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3.

    [3]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42(6):60-61.

    [4]狄晴,葛剑青,陈道文,等.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4,17(3):184-186.

    [5]Watanbe T, Yuki S, Egawa M, et al. Protective effects of MCI-186 on cerebral ischemia:possible involvement of free radical scavenging and antioxidant actions[J].J Phat Exp Ther,1994,268:597-604.

    (收稿日期:2008-11-26), 百拇医药(刘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