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0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2038853
固定正畸治疗后牙釉质脱矿的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0年3月25日
第1页

    参见附件(1294KB,2页)。

     [摘要] 目的:探讨口腔正畸治疗后牙釉质脱矿好发牙位和部位并提出预防的建议。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口腔正畸患者治疗后牙釉质脱矿发生情况。结果:69例患者共1 487颗牙齿,31例患者的172颗牙齿治疗后发生了脱矿,发病率和脱矿率分别为44.93%和11.57%。结论:口腔正畸治疗后牙釉质脱矿发生率高,需引起临床上的广泛重视,有效避免其发生。

    [关键词] 固定正畸;牙釉质;脱矿

    [中图分类号] R783.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3(c)-150-01

    近年来口腔正畸固定矫治器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也受到口腔正畸医师的关注。牙釉质脱矿是正畸治疗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牙齿唇颊面不同程度的病损,出现白垩色斑块。笔者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3月~2007年9月正畸治疗患者牙釉质脱矿情况,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3月~2007年9月本院口腔正畸科错颌畸形患者69例,年龄9~28岁,平均14.8岁,其中,男25例,女44例,经检查全部患者治疗前牙齿光滑透明,未发现釉质脱矿情况。

    1.2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采用标准方丝弓矫治技术,托槽采用黏合剂黏固,带环采用玻璃离子黏固剂黏固,疗程平均为19.5个月。

    1.3观察方法

    观察并记录全部患者治疗前后牙齿各面釉质脱矿情况。去除牙齿表面黏接剂并用棉球蘸75%酒精将牙面擦拭干净,观察牙面情况,牙釉质表面光滑透明无病损则为正常,如表面粗糙,牙釉质出现不透明白垩、棕色色斑或出现小凹陷则为釉质脱矿。

    2结果

    2.1正畸治疗后牙釉质脱矿情况

    全部69例患者,共1 487颗牙齿,正畸治疗后共有31例172颗牙齿发生釉质脱矿,发病率和脱矿率分别为44.93%和11.57%,男、女患者牙齿脱矿发生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牙釉质脱矿的好发牙位及部位

    正畸治疗后172颗脱矿牙齿的牙位分布见表1,脱矿的部位以托槽周围和牙齿临面为最常见,本组134颗牙齿发生托槽周围脱矿,占全部牙齿的9.01%,75颗牙齿发生临面脱矿,占全部牙齿的5.04%。

    3讨论

    近年来,随着方丝弓矫治器的国产化,方丝弓固定矫正器已成为临床上主要应用的矫正技术[1]。矫正治疗同时带来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正畸治疗后牙釉质脱矿就是其中之一。正畸治疗后发生牙釉质脱矿的主要原因是菌斑形成和滞留[2],主要是由于:①固定矫治器的存在加大了牙面清洁的难度,增加了菌斑存在和滞留的可能性,从而导致釉质脱矿;②正畸治疗时腐蚀剂的使用造成釉质表面粗糙化,容易形成菌斑;③多余的黏接剂、食物残渣滞留等也加大了菌斑形成的可能性。本组69例正畸治疗患者牙釉质脱矿的发生率与覃卫明[3]、施优灵[4]、胡炜[5]等报道一致,发生部位集中在托槽周围和牙齿临面,主要是因为矫治弓丝的存在妨碍了正常的口腔清洁,导致菌斑滞留有关,好发牙位为上切牙,这些牙位离唾液腺开口较远,唾液量较小,不能有效的缓冲菌斑中的酸性物质,自洁能力差,食物残渣容易堆积,加重了菌斑的形成。

    为避免牙釉质脱矿的发生,在临床上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正畸治疗过程中规范操作,制作与牙冠相配的带环,尽量使用玻璃离子黏固剂,严格控制酸蚀时间和酸蚀面,及时清理多余的黏固剂等,研究表明,氟化物能有效的控制正畸治疗中白垩斑的产生且不影响牙釉质和托槽的黏和力,因此有条件的医院可以预防性的应用氟化钠涂膜[6];②复诊过程中及时清理食物残渣和软垢,确保带环没有松动;③对患者进行口腔卫生宣教,指导患者使用正畸牙刷和正确的刷牙方式,建议患者使用含氟牙膏、漱口水等,定期洁牙,做好口腔卫生防护工作,降低牙釉质脱矿发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曾祥龙,傅民魁.近30年口腔正畸学科的发展与现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98,33(6):323-325.

    [2]徐向华,张君,王旭霞,等.牙齿固定矫治术后牙釉质脱矿的预防措施探讨[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294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