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0年第31期 > 正文
编号:12014524
螺旋CT三期扫描在梗阻性黄疸中的诊断价值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1月5日
第1页

    参见附件(1323KB,2页)。

     [摘要] 目的:分析梗阻性黄疸在螺旋CT三期扫描中的表现,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78例梗阻性黄疸患者的CT三期扫描资料。结果:经螺旋CT扫描,能够显示胆管梗阻的位置,所有患者与临床证实相符合,78例患者中,良性梗阻37例,其中胆总管结石19例,胰腺炎14例,术后粘连2例,胆管感染2例;恶性梗阻41例,其中胰头癌22例,胆管癌12例,胰头转移瘤4例,壶腹癌2例,胆囊癌1例,同时还能够对其性质也相应作出判断。结论:螺旋CT三期扫描对梗阻性黄疸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而且具有无痛苦、无损伤、诊断快等优点,兼备定位、定性,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 梗阻性黄疸;螺旋CT;三期扫描;诊断

    [中图分类号] R44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4721(2010)11(a)-084-02

    梗阻性黄疸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胆道内胆汁流受阻而引发的以黄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是腹部急诊常见病,此病常会牵涉到肝脏、胆道、胰腺和十二指肠及胆管周围组织,因此病症部位多,病变主要包括胆管癌、胰头癌、壶腹癌、胆管结石等。由于梗阻性黄疸的多病因性,但正确的诊断又关系到治疗效果,因此必须正确判断梗阻部位和发病病因,辨别良、恶性梗阻,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和判定预后。临床一般采用B超检查,虽然对胆管梗阻和胆管狭窄有比较高的正确性,但对早期的肿瘤却不敏感,而螺旋CT检查,能够提高良恶性梗阻的识别能力,提高诊断正确率[1]。本院采用螺旋CT三期扫描,诊断梗阻性黄疸,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8例梗阻性黄疸患者中,男41例,女37例,年龄20 ~75岁,平均56.2岁,病程10 d~0.5年。良性梗阻37例,其中胆总管结石19例,胰腺炎14例,术后粘连2例,胆管感染2例;恶性梗阻41例,其中胰头癌22例,胆管癌12例,胰头转移瘤4例,壶腹癌2例,胆囊癌1例。

    1.2 临床表现

    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皮肤瘙痒和发黄,并伴有腹痛,乏力感,患者多消瘦,有恶心、呕吐症状。

    1.3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在进行螺旋CT检查前,禁食、禁水0.5 d,检查前半小时给予口服2%的泛影葡胺500 ml,检查前再服500 ml。

    设置扫描机:电压130 kV,电流200 mA,Pitch(螺距比值)=1,扫描周期为1 s,平扫层厚10 mm,加强区3 mm;动脉区层厚5 mm,部分3 mm;门脉期层厚2.5 mm,部分3 mm;延迟期层厚5 mm。

    增强扫描:在增强扫描中,用注射器将100 ml造影剂以3 m/s的速度从肘正中静脉注入患者体内,增强扫描时间动脉期为30 s、门脉期为60 s、延迟期为150 s。

    2 结果

    2.1 三期检查结果

    平扫中发现41例患者出现病灶,占52.56%;动脉期检查出71例,占91.03%,7例呈等密度而未检查出来;门脉期检查出61例,占78.21%;延迟期检查出74例,占94.87%。

    2.2 梗阻性黄疸螺旋CT

    恶性梗阻:胰头不规则增大,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强化;胆总管中断,管壁呈不规则环状增厚,表现为轻、中度强化;胆囊区表现为等密度实性肿块,有明显强化现象;肝内低密度肿块,有轻度的强化现象。

    良性梗阻:胆总管高密度,呈现为典型的“靶征”[2];胆总管内软组织密度影,但无强化;胆总管壁呈均匀性广泛增厚。

    2.3 梗阻病因与梗阻扩张程度分布

    在诊断中,常根据胆道的扩张程度来判断梗阻的部位及病因,本组78例患者中,良性梗阻37例,其中胆总管结石19例,胰腺炎14例,术后粘连2例,胆管感染2例;恶性梗阻41例,其中胰头癌22例,胆管癌12例,胰头转移瘤4例,壶腹癌2例,胆囊癌1例,见表1。

    2.4 螺旋CT与临床结果病变性质比较

    本组78例患者中,良性梗阻37例,恶性梗阻41例,螺旋CT诊断评价准确率约为89.74%,见表2。

    3 讨论

    梗阻性黄疸是外科常见病,主要有肿瘤、胆管结石和胆道系统炎等,尽早通过影像学方法诊断出病变位置和性质,能够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其生活质量。临床常用的影像学方法主要有US、CT、ERCP、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及核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等[3]。

    3.1 影像学诊断方法分析

    虽然诊断梗阻性黄疸的影像学方法比较多,但各有其利弊。US能够比较准确地区分梗阻与非梗阻黄疸,而且具有无创、简便和实惠的优点,但对恶性及小结石却容易出现漏诊,尤其对胆总管下段诊断准确率更低,原因是容易受胃肠道气体的干扰,无法全面显示胆管系统的全貌;PTC和ERCP一度被认为是诊断胰胆管的“金标准”,但因其具有创伤性,同时易导致并发症,患者接受力低;常规的CT扫描由于无法进行容积扫描,而且易受呼吸影响,因此重建图像分辨率低[4-5];MRCP能够完整的显示梗阻近端胆管,提供丰富的胆总管解剖信息,但无法全面诊断胰腺癌,对胆总管炎症无特异性,再由于检查费用较贵,基层医院尚未普及核磁共振检查项目,患者检查很不方便;而螺旋CT不仅提高了分辨率,降低了图像伪影,而且无创伤,诊断率高,同时对梗阻能够进行定位、定性检查。由于其具有强大的后期处理功能,能够获得冠状、矢状和斜面图像,诊断更为全面可靠。

    3.2 病变性质与胆管扩张的关系

    胆管的扩张程度,是对梗阻性质判断的重要依据。若扩张呈软藤状的重度扩张,则是恶性梗阻的标准,而竹节状轻度扩张,则是良性梗阻的征象,本组经螺旋CT诊断有良性梗阻37例,恶性梗阻41例,与临床证实符合率为89.74%。胆管梗阻段逐渐变细,呈“鼠尾征”,多为良性,而恶性病变一般胆管从扩张明显处突然截断。从表1中可以看出,恶性梗阻的扩张程度明显重于良性梗阻。

    3.3 梗阻原因判断

    螺旋CT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梗阻的病因,肝门段和胰上段梗阻,以恶性为多见,主要是胆总管癌;若胆总管壁厚度大于2 mm,则一般为肿瘤;胰腺和壶腹段梗阻多为胰头癌、壶腹癌、结石。在进行螺旋CT扫描时,各种病变呈现不同的特征,对病因的诊断有很高的价值。比如胆管细胞癌延时期有强化的现象;胰头癌表现为胰头及钩突增大,在动脉期和门脉期呈低密度肿块,延迟未有强化,但胰管常见扩张[6]。

    [参考文献]

    [1]陈名伟,吴庆华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23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