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1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2077657
不同方法治疗基于幽门螺杆菌的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对比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5日 石生宝
第1页

    参见附件(2037KB,2页)。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治疗基于幽门螺杆菌的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泮托拉唑结合莫沙比利治疗,对照组采用泮托拉唑结合奥美拉唑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3.8%和90.6%,两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幽门螺杆菌清除药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都比较好,并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反流性食管炎;泮托拉唑;莫沙比利;奥美拉唑;幽门螺杆菌

    [中图分类号] R97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4(a)-061-02

    大量研究基本确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上消化道疾病之间的密切关系,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是上消化道疾病谱中的一类[1]。2009年3月~2010年10月,笔者应用清除幽门螺杆菌的不同药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64例,均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3月~2010年10月经过病因诊断获得慢性咳嗽并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共64例,其中,男40例,女24例;年龄18~76岁,平均45.9岁。反流性食管炎诊断标准:采用世界胃肠病组织于2008年拟定反流性食管炎的分类标准。把上述患者随机平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4周内禁服其他制酸剂及影响胃肠道功能的药物。治疗组给予泮托拉唑10 mg,1次/d,口服;莫沙比利10 mg,2次/d,餐前半小时口服;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20 mg,1次/d,口服。两组治疗期间常规饮食,忌酒、酸、辣、甜饮食,疗程均为4周。

    1.3 疗效标准

    症状评分标准:无症状,0分;提示后可意识到症状的存在,但能忍受,1分;自觉症状存在,但不影响工作,2分;症状明显,不能忍受,影响工作或休息,3分。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后症状积分降低超过80%;有效:治疗后症状积分超过50%;无效:积分降低≤50%[2]。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3.0软件处理数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3.8%和90.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1。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中1例出现头昏,1例出现口干;对照组1例产生轻度腹泻,1例头昏,对症处理后恢复,都没有影响治疗。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反流性食管炎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消化系统常见动力障碍性疾病,它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内引起的食管黏膜消化性炎症、糜烂、溃疡,是食管防御机制下降和胃内反流物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胃-食管动力紊乱和胃酸在食管内暴露的时间是两个主要因素[3]。其发病机制可能是多种因素造成接连区高压带的机械性抗反流机制障碍,食管防御下降和胃内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攻击增强,引起炎症性改变[4]。

    幽门螺杆菌与反流性食管炎的关系仍不十分清楚,幽门螺杆菌在上消化道主要定植在胃黏膜上皮表面,在贲门部定植少见且密度较稀,正常食管炎黏膜不利于幽门螺杆菌的定植。有文献报道幽门螺杆菌(+)患者其食管炎鳞状上皮黏膜未检出幽门螺杆菌,故理论上幽门螺杆菌对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可能没有直接作用。当前认为有影响的具体有两个学说,一是高胃泌素血症学说:幽门螺杆菌在胃窦形成氨云导致高胃泌素血症;二是炎症学说: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炎症介质因子增加,以致LES发生一过性频繁松弛,另外,幽门螺杆菌可通过多种方式影响胃内酸度从而影响反流性食管炎[5]。

    泮托拉唑为第三代质子泵胃壁细胞H+-K+-ATP酶抑制剂。该药抑酸能力强而持久,可使胃内pH值升高至7,一次用药后大部分胃酸分泌被抑制24 h以上,西沙必利是一种新型消化道动力药,是强效选择性5-羟色胺(5-HT4)受体激动剂,它通过兴奋肌间神经丛的5-HT4受体,促使其生理性释放乙酰胆碱释放,从而加强食管和胃肠道的动力和协调性。奥美拉唑是近年来研究开发的作用机制不同于H2受体拮抗作用的全新抗消化性溃疡药。它特异性地作用于胃黏膜壁细胞,降低壁细胞中的氢钾ATP酶的活性,从而抑制基础胃酸和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由于氢钾ATP酶又称做“质子泵”,故本类药物又称为“质子泵抑制剂”。采用上述药物治疗的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3.8%和90.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基于幽门螺杆菌清除药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都比较好,并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世耀,马丽黎,刘天舒,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1项病例对照研究)[J].复旦学报(医学版),2005,32(3):343-345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37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