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2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2202517
伊布利特与普洛帕酮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比较
http://www.100md.com 2012年3月25日 赵延军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观察伊布利特与普洛帕酮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120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随机分为伊布利特组和普洛帕酮组各60例,分别给予静脉注射伊布利特和普洛帕酮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平均转复时间及副作用情况。 结果 伊布利特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普洛帕酮组为85.0%,伊布利特组平均转复时间明显短于普洛帕酮组,且伊布利特组副作用明显少于普洛帕酮组,两组对比差异明显。 结论 伊布利特与普洛帕酮比较,具有疗效好、转复时间短、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关键词] 伊布利特;普洛帕酮;室上性心动过速;疗效对比

    [中图分类号] R541.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3(c)-0061-02

    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快速性心律失常表现,属临床常见病,具有持续时间长短不定、突发突停等特点,患者发作时常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严重时可出现心力衰竭与休克,危险性较高[1]。本研究通过观察伊布利特与普洛帕酮对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疗效,比较发现伊布利特疗效明显优于普洛帕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2月~2011年3月收治的120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伊布利特组和普洛帕酮组各60例,伊布利特组男39例,女21例,年龄18~69岁,平均(53.2±12.1)岁,其中,高血压性心脏病13例,冠心病12例,肥厚性心肌病11例,扩张性心肌病10例,风湿性心脏病14例;普洛帕酮组男40例,女20例,年龄19~70岁,平均(53.6±11.9)岁,其中,高血压性心脏病12例,冠心病11例,肥厚性心肌病12例,扩张性心肌病12例,风湿性心脏病13例。

    入选标准:(1)症状持续时间<12 h;(2)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心悸、心悸症状,心室率在150~220/min;(3)血压检测为60~150 mm Hg;(4)治疗前未服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患者无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及电解质紊乱等病症。

    1.2 方法

    伊布利特组给予伊布利特注射剂1.0 mg,5~10 min静脉推注完毕,10~15 min后,如未转复窦性心律则重复以上剂量。普洛帕酮组给予普洛帕酮注射剂70 mg,5~10 min静脉推注完毕,10~15 min后如未转复窦性心律则重复以上剂量。给药中如出现:(1)心率检测小于50/min;(2)转复窦性心律;(3)患者出现严重的副作用,需立即停止给药。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

    采用心电血压监护仪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心室率变化情况,观察记录治疗总有效率及平均转复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疗效判定:室上性心动过速转复为窦性心律,心室率为60~100/min则为显效;室上性心动过速未转复为窦性心律,心室率有明显减慢,为60~100/min则为有效;室上性心动过速未转复为窦性心律,心室率仍大于100/min则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

    伊布利特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普洛帕酮组总有效率为85.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平均转复时间

    伊布利特组治疗后平均转复时间较普洛帕酮组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表2)。

    2.3 副作用

    伊布利特组2例出现头昏、呕吐、恶心、一过性低血压等副作用,副作用发生率为3.3%,普洛帕酮组有8例(13.3%)出现副作用,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3,P < 0.05)。

    3 讨论

    室上性心动过速是异位激动在希氏束以上的心动过速,主要由折返机制造成,少数为自律性增高或平行心律。目前临床中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常用药物有伊布利特、普洛帕酮、美托洛尔等。普罗帕酮属Ⅰc类抗心律失常药,其具有减低传导速度、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及有效不应期、降低兴奋性消除折返性心律失常等作用。可抑制整个传导系统[2]。若伴有心力衰竭、左室功能不全及室内传导障碍患者服用此药,极易诱发心室颤动或室性心动过速[3]。

    伊布利特是一种新型选择性Ⅲ类抗心律失常药,许多国外研究表明[4],其可较快转复室上性心动过速,此药可有效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及有效不应期。其通过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及有效不应期,降低折返环路可激动间隙的兴奋性,最终达到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作用。伊布利特是具有疗效高、起效快,且可迅速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等优点[5-6],特别对有传导系统病变、起搏,合并基础血压偏低或心功能差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效果更加显著。

    本研究对伊布利特与普洛帕酮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发现,伊布利特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临床疗效明显较好,总有效率高于普洛帕酮组,且平均转复时间明显缩短,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少,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故伊布利特是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较好选择,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岳进. 针刺内关穴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32例[J]. 江苏中医药,2009,41(2):46.

    [2] 张文博,张贞美,刘晓红,等. Ⅰ、Ⅱ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重新评价和选用[J]. 滨州医学院学报,2006,29(2):113-117.

    [3] 陈国柱,尤再春,李霞,等. 三磷腺苷与普罗帕酮急诊转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随机对照研究[J]. 重庆医学,2010,39(15):2015-2016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71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