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2年第30期
编号:12328456
齐拉西酮注射液治疗精神分裂症激越症状的研究(1)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0月25日 《中国当代医药》 2012年第30期
     [摘要] 目的 本研究应用氟哌啶醇注射液作为对照,评价齐拉西酮注射液治疗精神分裂症激越患者的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 方法 连续入组急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齐拉西酮注射液治疗组(试验组)和氟哌啶醇注射液治疗组(对照组),对患者进行筛选访视、基线访视,以及肌注治疗第一剂药后的2、4、24、48 h和72 h的访视。采用简明精神评定量表(BPRS)评价主要疗效,Simpson-Angus量表评定药物的锥体外系反应。 结果 两组均纳入受试者30例。药物治疗72 h后与基线比较,试验组BPRS总分减分平均为12.55±6.88,对照组BPRS总分减分平均为15.60±5.94。两组主要疗效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110)。试验组未见锥体外系不良反应,Simpson- Angus量表评分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16);对照组出现锥体外系不良反应,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2)。 结论 甲磺酸齐拉西酮注射液能够快速有效控制精神分裂症急性激越症状,疗效与氟哌啶醇注射液相当,不良反应轻微,安全性、耐受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齐拉西酮注射液;氟哌啶醇注射液;精神分裂症;激越症状

    [中图分类号] R74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0(c)-0009-03

    精神分裂症患者急性期常伴有急性激越症状,可能伤害自己、危及他人,很难遵从医嘱,多拒绝口服药物治疗。对激越症状快速、有效的治疗是精神科医生经常面对的难题。新型抗精神病药物齐拉西酮注射剂型可能是一个良好的选择,国外已将齐拉西酮注射液应用于临床。目前,国内尚无进口的齐拉西酮注射液的疗效、耐受性和安全性资料。本研究以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氟哌啶醇注射液作为对照,应用进口的齐拉西酮注射液(由美国Ben Venue公司提供,商品名是注射用Zeldox)肌内注射治疗急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控制其激越症状,旨在评价齐拉西酮注射液对于精神分裂症激越患者的有效性、耐受性和安全性,为齐拉西酮注射剂型在国内临床推广提供资料积累。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年12月~2009年4月连续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入组标准:(1)年龄18~65岁,处于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的诊断符合ICD-10中精神分裂症(F20.X)标准;(2)受试者入组时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评分≥40分;(3)受试者本人或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筛选期前3个月内接受过齐拉西酮口服或注射治疗;(2)入组前12 h内使用抗精神病药物,2周内或1个循环周期内使用长效抗精神病药物,入组前3个月存在药物滥用;(3)有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病、癫痫史,ECG提示有QTc间期延长超过500 msec。

    2008年12月~2009年4月共入组60例受试者,试验组、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0~54岁,病程2~21年,BPRS量表总分41~59分。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20~54岁,病程1~23年,BPRS量表总分41~58分。两组间性别构成、年龄、病程、BPRS量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配进入齐拉西酮试验组和氟哌啶醇对照组,分别予以肌内注射齐拉西酮或氟哌啶醇治疗3 d(72 h)。试验组齐拉西酮注射液的初始剂量是10 mg,可根据需要追加剂量,总剂量不超过40 mg。对照组氟哌啶醇注射液首次剂量为5 mg,可根据需要追加剂量,总剂量不超过20 mg。

    研究访视包括筛选访视、基线访视以及肌注第一剂药物后的2、4、24、48 h和72 h的访视(将肌注第一剂药物作为治疗起始,治疗后72 h作为治疗终点)。整个72 h研究期间评价患者的疗效和不良事件。

    疗效评价采用简明精神评定量表(BPRS)总分从基线到研究终点的改变。安全性和耐受性评价采用Simpson-Angus锥体外系反应量表,同时登记不良事件,均检测血液常规、生化、心电图等。

    评定者在研究前接受一致性培训,于每次访视时对患者进行有关量表的盲态评分。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试验组、对照组的正态分布数据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试验组、对照组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的t检验,对治疗前后的BPRS量表总分进行比较。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双侧检验,检验水准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为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试验组、对照组治疗前后BPRS量表总分的比较

    对照组治疗前后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治疗后2 h观察点与基线比较,试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17),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37)。试验组、对照组其余各个治疗时点与其基线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试验组、对照组各个治疗时点组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耐受性和安全性评价

    试验组、对照组在基线和治疗后72 h内生命体征平稳,所有患者QTc间期均不超过500 ms。两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973,0.585)。对两组基线QTc值进行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49)。对两组患者基线的QTc值作为协变量,对治疗后的QTc值采用协方差分析,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94),表明两组治疗后QTc间期的差异可能源于入组患者样本的偏倚。, http://www.100md.com(尹析凡 王刚)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