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4年第35期 > 正文
编号:12631459
可调压分流管在脑积水治疗中的应用效果(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2月15日 中国当代医药2014年第35期
     [摘要] 目的 探讨可调压分流管在脑积水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对本院2009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40例脑积水患者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其中20例患者采用可调压分流管(实验组),20例患者采用固定压力分流管(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的疗效。 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后有效率为90%(18/20),高于对照组的75%(1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低于对照组的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应用可调压分流管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分流效果优于传统定压式分流管。

    [关键词] 可调压式分流管;脑室-腹腔分流术;脑积水

    [中图分类号] R7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12(b)-0053-03

    脑积水是神经外科医生所面临的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它是因先天畸形、神经系统感染、肿瘤、创伤等因素导致脑脊液在大脑内积聚,从而继发颅内压力增高,脑室增大。交通性脑积水和非交通性脑积水的概念被提出,并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虽然发生的部位不同,但这两种形式的脑积水在本质上都是梗阻性的[1]。大部分脑积水需行脑室分流,如脑室-腹腔分流术(ventricle-peritoneal shunt,VPS)[2]。目前应用的分流管多为固定压力分流管,分流阀开放压力恒定不可调,这种分流管术后容易出现脑脊液分流不足或者过度分流,导致硬膜下出血、脑积水持续不缓解、裂隙脑室综合征等并发症[3],因此可能需要重新更换分流管。近年来,可调压式分流管的出现,可以在术后随时改变分流阀开放压力,避免了因分流不足或分流过度需要再次手术更换阀门等问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2009年4月~2014年4月诊治的脑积水患者40例,临床表现为头痛38例,恶心、呕吐30例,步态不稳18例,反应迟钝和(或)记忆力减退24例,尿失禁10例,其他还伴随意识状态改变、头晕、复视、共济失调。将4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实验组男11例,女9例;年龄12~78岁,平均(51.00±0.01)岁;其中颅脑损伤后6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4例,颅内肿瘤引起的2例,原因不明8例。对照组男10例,女10例,年龄8~73岁,平均(50.00±0.03)岁;其中外伤性颅脑损伤后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3例,颅内肿瘤引起的2例,原因不明7例。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或MRI确诊为脑积水,Evans指数(额角最大宽度/双顶最大径)≥0.33,证实脑室系统不同程度扩大[4]。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患者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采用美国强生公司的Codman Hakim可调压阀,该阀可通过体外无创性的调节分流阀的开放压力,18档压力设置,压力范围30~200 mm H2O,步进10 mm H2O。对照组采用美国强生公司的Codman抗虹吸分流管。

    1.2.1 手术方式 所有患者均行VPS分流术,所有手术均在插管全麻下完成。患者选择额角穿刺,在额部发际内作一个直切口,于中线旁2.5 cm冠状缝前2.5 cm处钻骨孔,“十”字形切开硬脑膜,脑室端引流管在针芯的引导下垂直外耳道连线插入侧脑室,插入深度6~7 cm,见有脑脊液流出,说明侧脑室穿刺成功。对照组根据术前腰穿压力选择合适压力定压分流管,脑室端置入侧脑室三角区,深度8~10 cm。可调压阀置于耳后头皮下(便于术后调压),经颈胸达右下腹,将腹腔端置入腹腔,然后于左下腹行旁正中切口,切开腹膜,将可调压分流阀门分别与脑室段和腹腔段进行连接,分流阀门放置在距骨孔1~2 cm处的头皮下。术中脑室穿刺成功后,立即测量脑脊液压力,以低于10~20 mm H2O设定调压阀开放压力值。手术前1 h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手术后48 h内给予预防感染治疗。

    1.2.2 术后调压 开放压调节的多少以及调节频率要由三方面决定: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以及颅内压的变化。由高向低逐步调节,每次压力调整以10 mm H2O宜,24 h内的调压幅度应<40 mm H2O。

    1.3 随访

    所有患者出院后随访6个月。随访内容包括病情变化、头颅影像学检查、可调压分流阀的开放压力和调节的次数、分流系统的感染、分流系统堵塞、发生硬膜下积液或硬膜下血肿和脑脊液分流过度或不足等并发症。

    1.4 临床效果评价

    术后应用基于基弗评分(Kiefer score)的脑积水恢复比值(recovery rate,RR)[4]进行评估,RR=(术前Kiefer score-术后Kiefer score)×10/术前Kiefer score。结合影像学,将RR≥5并影像学显示脑室系统缩小,无或少量硬膜下积液者视为脑积水完全缓解,RR≥5并影像学显示脑室缩小不明显,但脑积水处脑组织有复张,无间质性脑水肿视为脑积水部分缓解。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例数/总例数×100%。患者症状无好转,CT或MRI提示脑室系统无改变,甚至出现术后并发症视为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2周、术后2~6个月行头颅CT扫描评估脑室大小,以及监测脑外积液的形成情况,再结合临床表现,综合评估患者脑积水缓解情况,并随访。实验组20例患者调压54次,平均调压(2.70±0.05)次/人,临床症状均有明显好转。其中调压次数最多为1例脑积水伴颅骨缺损患者,共调压6次。 (韩志桐 苏宁 张瑞剑)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