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5年第1期 > 正文
编号:12627249
盐酸戊乙奎醚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临床效果(2)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月5日 中国当代医药2015年第1期
     3.2 目前临床有机磷农药中毒的解救

    参考中毒机制,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胆碱酯酶复活剂与抗胆碱药物救治有机磷农药中毒[8]。其中,氯解磷定为胆碱酯酶复活剂,其能作用于有机磷农药和胆碱酯酶的结合产物磷酰化胆碱酯酶,游离胆碱酯酶且恢复其生物活性,水解乙酰胆碱,减少蓄积,消除中毒症状。阿托品为抗胆碱药,主要通过阻断M胆碱受体,既可以解除平滑肌痉挛又能减轻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作用,兴奋呼吸中枢,应用于救治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效果肯定,但是,阿托品半衰期短[9],临床实践中需反复给药,且用药剂量不易掌握[10],用药不足则达不到较好的解毒效果,用药过量将出现阿托品依赖或导致阿托品中毒,停药或减量过快均易导致“反跳”现象。此外,阿托品还极易引起口干、心动过速、躁动、视力模糊等不良反应。

    3.3 盐酸戊乙奎醚用于解救有机磷农药中毒

    盐酸戊乙奎醚是我国自己研发的一种新型抗胆碱药物[11],具有高选择性。盐酸戊乙奎醚能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进入脑内,拮抗中枢和外周M、N受体,对脑、平滑肌的亚型M1、M3受体有直接作用,对心脏、神经元突触前膜的亚型M2受体无明显作用,故对心率的影响小,不易引起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12],降低了心血管系统发生意外的危险,笔者认为对于老年患者和心脏病患者很有益。盐酸戊乙奎醚还可通过解除小血管平滑肌痉挛,扩张小血管改善肺循环,并可通过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而降低气道阻力,可以改善患者的肺功能。

    3.4 盐酸戊乙奎醚与阿托品用于治疗AOPP的比较

    具体而言,盐酸戊乙奎醚具有以下临床优势:盐酸戊乙奎醚抗M样症状的效应比阿托品更强;盐酸戊乙奎醚能拮抗N受体,可有效解除肌肉强直性痉挛,而阿托品对N受体无作用;盐酸戊乙奎醚可同时发挥中枢及外周抗胆碱作用;盐酸戊乙奎醚半衰期比阿托品较长,无需频繁给药;盐酸戊乙奎醚用药剂量小,不良反应少、中毒发生率低。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酸戊乙奎醚的M、N样症状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持续时间均显著短于阿托品;使用盐酸戊乙奎醚患者所需的意识障碍恢复时间、ChE活性恢复时间、住院天数均显著短于使用阿托品患者;使用盐酸戊乙奎醚患者出现心动过速、躁动、视力模糊、尿潴留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较低。

    综上所述,盐酸戊乙奎醚用于AOPP的抢救疗效显著、起效快、用量少、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龚爱华.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分析探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1(1):176-178.

    [2] 杜艳雪,朱保月,苏晓阳,等.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肝损害的保护作用[J].临床军医,2012,40(6):1441-1443.

    [3] 胥伟华,顾铭忠.机械通气在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中的应用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12):1874-1875.

    [4] 王卫民,何玉娟.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心肌酶及心电图检测临床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1):2158-2159.

    [5] 刘继华,杨圣强,杨文宝,等.同步测定血清CK-MB/CK比值及肌钙蛋白I对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判断评估的意义[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15(5):641-644.

    [6] 延梅.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治疗中阿托品用量增减的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9):1999-2000.

    [7] 张庆祥.长托宁治疗老年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107例临床分析[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25(6):622-623.

    [8] 李福华.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救治[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1,14(5):681-682.

    [9] 宁宗,余雷,莫康林,等.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对胆碱酯酶和多巴胺水平的影响[J].广西医学,2012,34(10):1318-1320.

    [10] 石勇,王永军,王欣,等.丹红注射液联合万爽力治疗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并发心肌损害的临床观察[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3,16(8):1303-1305.

    [11] 曹振强,汪显琪.盐酸戊乙奎醚治疗有机磷农药中毒临床分析[J].河北医学,2012,18(10):1408-1409.

    [12] 梁名吉,芦志丹,张彧.盐酸戊乙奎醚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急性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临床分析[J].临床急诊杂志,2011,12(4):244-248.

    (收稿日期:2014-09-30 本文编辑:许俊琴) (杨春丽 汪连香 苏宏)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