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5年第14期 > 正文
编号:12561945
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治疗疝气的临床效果观察(2)
http://www.100md.com 2015年5月15日 《中国当代医药》2015年第14期
     1.2.2 对照组 行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麻醉方式与切口同试验组,找到疝囊后将疝囊完全游离并超过疝囊颈部,较小和中等大小的疝囊直接回纳至腹膜前腔隙内,无需高位结扎;较大疝囊在距疝囊颈3~4 cm处离断,较小者可不给予切开和高位结扎。游离腹膜前间隙,将充填网塞置于疝环内,荷包缝合法将其缝合固定。修剪补片(美国Bard公司生产的聚丙烯网片及其配套填充物),将补片置于精索下方,将网塞外瓣与周围组织间断缝合4~6针以固定。彻底止血后逐层关闭切口,完成手术。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其中术后疼痛程度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分,分值1~10分,得分越高说明疼痛越剧烈;②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③术后随访1~2年,比较两组复发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的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的比较(x±s)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试验组术后仅1例(2.8%)患者出现血清肿;对照组术后共8例(22.8%)患者发生并发症:切口感染3例、神经感觉异常2例、阴囊水肿2例、血清肿1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复发率的比较

    术后随访1~2年,试验组无一例患者复发,对照组1例(2.8%)患者复发,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无张力修补术是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以生物合成材料加强腹股沟管后壁的新方法,与传统术式相比,无张力疝修补术符合人体解剖结构和生理机能[4],层次更加明确,对合缝合无张力,术后无张力疼痛感,患者恢复快,具有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优势[5]。

    临床常用的无张力修补术包括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和开放TDP术,其中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具有无张力修补术的传统优势,理论上更适用于修补缺损较大的腹股沟疝[6],其填塞所应用的网塞较大,易发生移位或变形,难以达到完全平整,加之平片修补所致的神经损伤,术后患者较易发生慢性疼痛和异物感[7]。开放TDP术补片放置的位置与腹腔镜腺癌完全腹膜外疝修补的方法相同,单一切口完成双侧疝的修补,术中在内环以上的水平处理疝囊即可,大大降低了术后神经损伤和输精管损伤的可能性[8-9]。本研究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结果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程度、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复发率方面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术后切口感染、神经感觉异常、阴囊水肿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这一结果与临床多项研究结果[10-11]一致,主要与开放TDP术手术操作未进入腹腔以及应用较为宽大的3D补片和平片进行修补有关,降低术后神经感觉异常、阴囊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12-13]。

    综上所述,开放TDP术治疗疝气临床疗效显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显著优势,但开放TDP术作为一种新型术式,手术难度较大,补片等价格较昂贵,对该术式在腹股沟疝治疗中的应用还有赖于较长时间的推广和验证。

    [参考文献]

    [1] 朱永平.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42例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0):128-129.

    [2] 刘守友,董浩军,丁俊连.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95例分析[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0,13(11):899-900.

    [3]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成人腹股沟疝、股疝和腹部手术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2003年修订稿)[J].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4):834-835.

    [4] 郭毅,张宇,洛一夫.无张力疝修补术32例治疗体会[J].吉林医学,2012,33(28):6150.

    [5] 朱俊.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术125例治疗体会[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5):24-25.

    [6] 周湛帆,田德清.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与传统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疝治疗中的疗效比较[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1,5(2):183-186.

    [7] 肖光云.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25):73-74.

    [8] 崔磊,谢嵘,张清,等.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治疗腹股沟疝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4,29(2):4,6.

    [9] 林俊青,刘春庆.腹股沟疝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3,36(2):43-44.

    [10] 李勋,王崇树,林帅,等.经下腹横切口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临床分析(附46例报告)[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3,7(1):32-34.

    [11] 朱作银,王贵昌.善释补片腹膜前间隙修补术与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疗效分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0,30(6):898-899.

    [12] 张繁疆,曾环洪,蓝锦文,等.前入路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32例临床分析[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1,5(3):320-324.

    [13] 杨东方,赵广锋.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402例[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4):160-161.

    (收稿日期:2014-11-25 本文编辑:王红双) (立全晰)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