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当代医药》 > 2017年第19期
编号:13086070
小儿暂时性小肠套叠的超声特征及临床特点分析(2)
http://www.100md.com 2017年10月8日 《中国当代医药》 2017年第19期
     1.2方法

    使用HITACHI HA500和ALOKA F37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经腹凸阵1~5 MHz,高频浅表探头3~13 MHz。采用探头对采取仰卧位的患儿腹部进行扫描,全面细致地观察是否有小肠套叠包块,对包块的套入长度、直径、外层肠壁厚度以及包块内是否有肠系膜淋巴结等进行仔细的测量和观察,并对套叠肠壁的蠕动情况进行观察。如果有疑似小肠套叠患儿出现,需在第一次观察后的0.5~1 h、2~4 h、6~8 h以及12~24 h分别进行复查,如果在24 h内发生套叠的小肠自动复位则判定为暂时性小肠套叠[5]。

    88例肠套叠患儿均采取保守治疗,针对不同情况的患儿分别采取以下治疗方法:①经检查如果患儿有脱水以及电解质紊乱症状,则需要对患儿进行补液治疗;②如果患儿腹痛症状十分明显,则需要服用药物进行缓解,使用的药物通常为山莨菪碱或者是阿托品;③如果是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者是小儿肠炎的患儿,则需要进行抗感染治疗;④对于无上述症状的患儿腹部进行热敷和按摩处理,并要求其在短时间内禁止饮食[6]。医护人员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发展并进行超声检测,通常情况下在第一次检查0.5 h后进行2次复查,如果患儿无不良症状出现,则每隔3 h进行1次复查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76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