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骨科 > 腰痛及颈肩痛 > 颈椎病
编号:13765730
电针配合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9例
http://www.100md.com 2011年7月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119
     【摘要】目的探讨电针配合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方法69例椎动脉型颈椎病采用电针配合中药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69例椎动脉型颈椎患者经一个疗程治疗后,痊愈49例,显效12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65%。结论电针配合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得较好疗效,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电针;中药治疗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骨伤科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多发于中老年人,近年来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CSA为椎动脉颈段受颈部疾病影响造成血流障碍所致。本病治疗以非手术疗法为主,电针加中药疗法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笔者采用电针配合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9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选69例病例为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月~2010年6月门诊患者,男31例,女38例;年龄23~69岁,病程0.5~11年。所有患者均有眩晕病史,其中偏头痛26例,猝倒史4例,视力模糊5例,恶心欲吐3例,心悸5例。35例患者旋颈征阳性,23例患者X线片检查显示有不同程度颈椎退行性改变,经颅多普勒彩超(TCD)显示椎-基底动脉血流异常者29例,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显示椎动脉受压折曲或梗阻16例。所有病例均符合1993年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关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 百拇医药
    1.2治疗方法

    1.2.1针刺治疗主穴:颈夹脊C3~7,配穴:风池、风府、大椎、百会、肩井、外关。患者俯卧位或伏坐位,常规消毒后,针刺颈夹脊穴进针1寸;风池穴进针1~1.5寸,针尖方向为对侧眼球;大椎穴进针1寸,针尖方向略偏上;百会穴平刺,针尖方向向后;肩井、外关1.5寸,采用平补、平泻手法,使患者有酸胀感,针刺得气后连接G6805-AⅡ型电针治疗机,用疏密波,频率4 Hz,留针30 min。取针后嘱患者轻微活动颈椎。每日1次,一周为一疗程。

    1.2.2方剂组成紫丹参30 g,炮山甲8 g,三棱、莪术各6 g,片姜黄、川芎、白芍各10 g,葛根20 g,全虫3 g,枸杞子、仙灵脾各10 g,桂枝6 g,防风8 g,珍珠母或石决明20 g。气虚者加生黄芪30 g,茯苓15 g,白术10 g;血虚者去三棱、莪术,加全当归或鸡血藤30 g,制首乌或熟地30 g,红枣6枚;阴虚者去桂枝,加鹿衔草10 g,桑枝10 g;疼痛剧烈者加白芍至30 g,元胡30 g;手指麻木者加蜈蚣3条,乌梢蛇30 g,或蕲蛇15 g;寒邪留滞者加制川草乌各6 g,北细辛3 g;心悸失眠者加炙远志10 g,炒枣仁30 g。 每日一剂,水煎服,一周为一疗程。
, http://www.100md.com
    1.3疗效评定标准(1)痊愈:症状消失,X线示颈椎生理弧度恢复正常,TCD检查结果:椎基底动脉供血正常;(2)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劳累后仅偶有轻度的眩晕感,X线片显示:颈椎生理曲线明显改善,TCD检查示:椎基底动脉供血基本正常;(3)有效:症状减轻,X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好转,TCD检查示椎基底动脉供血轻度异常;(4)无效:症状及X 线TCD检查均无好转。

    2结果

    经一个疗程治疗后,本组获痊愈49例,显效12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65%。

    3典型病例

    患者,女,43岁,因头晕3个月伴头痛而5 d来院就诊。查体:患者颈部双侧风池穴周围压痛明显,以左侧为甚,旋颈片阳性,X线示C5~7骨质明显增生,TCD提示双侧椎动脉及基地动脉速度偏慢,椎-基地动脉供血不足,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显示椎动脉受压弯曲。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取颈夹脊穴及风府、风池(双)、完骨(双)、天柱(双),连接电针,先连续波,后疏密波。配予鸡血藤、黄芪各30 g,当归、葛根各18 g,川穹、白芍、丹参、红花15 g,姜黄、羌活、甘草、鸡内金各10 g,红枣6枚。患者自针刺第2次后感觉头晕、恶心等症状减轻,满1疗程后症状已完全消失,TCD示双侧椎动脉及基地动脉速度正常。
, http://www.100md.com
    4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致使椎动脉遭受刺激或压迫,以致血管狭窄、折曲而造成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为主要症状的症候群。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于“眩晕”范畴,是由于积劳伤颈、气虚血瘀、痰阻脉络、内损肝肾所致。气虚则血运无力,久则导致血瘀,血瘀则筋脉失畅而致颈肌痉挛、纤维性结节、韧带钙化退变;气虚血亏,使髓海空虚产生眩晕。本文遵循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原则,所选穴位区域内就有着枕大神经,枕小神经、迷走神经及椎动脉、枕动静脉的分支,选穴上针刺可疏通局部经气,使气血运行通畅,通则不痛。深刺颈夹脊穴,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作用,使病变受累的颈椎、关节、肌肉、韧带等组织结构及神经血管邻近组织产生良性反应,从而调整改善脊柱内外环境平衡。督脉为诸阳之会,针刺大椎、百会能调节脑部经络气血运行,恢复脑部的正常功能。而风池为治风之要穴,取风池穴可以发挥风池主头晕目眩、颈项强痛的作用。现代研究认为针刺风池、风府、大椎、百会、肩井、外关等穴位对脑血管有解痉扩张和收缩的双重作用,可以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同时使用电针治疗,更加强其疏通经络作用,达到镇痛、消炎、活血化瘀的效果,使脑部血管侧支循环建立,脑部血管扩张,脑血流增加,改善脑部的血液循环。再配以中药的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两者相得益彰,进一步提高了疗效。

    针药结合治疗虽能明显提高疗效,但对疾病的预防工作仍不可忽视,尤其要注意纠正不良姿势和习惯,并加强锻炼,避免感受寒凉,防治结合,才能达到康复的目的。

    【收稿日期】2011-05-13

    (本文编辑:程旭然), 百拇医药(康永华 桂纯宽 黄建明 吴晓峰 何小燕)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骨科 > 腰痛及颈肩痛 > 颈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