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心肌疾病 > 病毒性心肌炎
编号:13764873
124例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报告
http://www.100md.com 2011年7月2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121
     【摘要】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对124例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特点,影像学检查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病毒性心肌炎临床症状严重者可反映心肌损害的程度,ERG示心腔增大仅27例。结论病毒性心肌炎一旦确诊,正规治疗1~3个月,维持半年。儿童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时,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心肌炎;病毒性;治疗;儿童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侵犯心脏所引起的,以心肌炎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有时病变也可累及心包或心内膜。儿童发病率近年来有增加的倾向,其危害性也较大,严重影响儿童健康。其病理变化是心肌局灶性或弥漫性炎细胞浸润病灶,心肌间质炎性渗出和心肌纤维的变性和坏死,心包和心内膜可同时受到侵犯。病毒亦可同时侵犯其他系统引起一系列炎性病变,如肌炎、脑炎、肺炎、肠炎等。故如何及时准确地诊断病毒性心肌炎仍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笔者所在医院2001年10月~2004年10月共收治病毒性心肌炎124例,经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 百拇医药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1年10月~2004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共收治患儿124例,男83例,女41例,年龄1~2岁3例,3~5岁27例,6~8岁以上22例,本组急性期88例,延期29例,慢性期7例,其中起病1周者41例,1个月者23例,余病例病程3~6个月13例,1岁以上11例。入院患儿均有胸闷,心悸,头晕,心前区不适或疼痛,并发心力衰竭23例。入院初均做心电图,X线及心肌酶谱检查,全部符合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

    1.2辅助检查

    1.2.1心电图检查多数表现为T波倒置、平坦或低平,ST-T段改变,Q-T间期延长;低电压。窦房、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过早搏动,束支传导阻滞,部分可有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或颤动,甚至心室颤动。慢性病例可见左心室肥厚。

    1.2.2X线检查心脏大小正常或轻、中度扩大,心搏动减弱,肺瘀血或肺水肿,有时可见少量胸腔积液。
, 百拇医药
    1.2.3超声心动图检查轻者无改变,重者心腔扩大,左心室后壁及室间隔运动幅度减低,心泵功能降低。

    1.2.4心肌损害血生化指标检查早期血清天冬氨酸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磷酸肌酶(CPK)多有升高,以来自心肌的磷酸肌酶同工酶(CK-MB)升高为主。血清乳酸脱氢酶同工酶(HBDH)增高在心肌炎早期诊断有提示意义。

    1.3治疗方法

    1.3.1对124例患者给予静滴美心力针0.5~1 mg/(kg•d),维生素C针200 mg/(kg•d),参麦针10~20 ml/d,连用15~30 d,出现心律失常时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纠正,心律失常消失后逐渐停药,若出现急性心力衰竭立即给予强心,利尿,血管扩张剂,纠正酸碱平衡及吸氧等对症处理(本组患儿9例出现心力衰竭,经上述治疗治愈6例,死亡3例),必要时静滴地塞米松,细菌或病毒感染时,选择抗生素、α干扰素或炎琥宁等治疗,同时注意补钾,加强营养,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治疗一个疗程,病情好转后,可出院继续治疗,给了口服肌苷、维生素C和辅酶Q10等巩固疗效。间隔两三个月或病情反复发作者住院重复上述治疗,正规诊疗3个月,维持半年,直至病情稳定以后定期复查。
, 百拇医药
    1.3.2抗自由基治疗降低氧自由基,促进心肌营养和代谢,用大剂量维生素C,每天150~200 mg/kg加入50~150 ml葡萄糖静脉缓注,输入时间以1 h左右为宜,疗程2~4周。1,6-二磷酸果糖(FDP)每次100~150 mg/kg,1~2次/d,静脉滴注,7~10 d为1个疗程。泛癸利酮(辅酶Q10)5~10 mg,口服,3次/d。三磷腺苷(ATP)20 mg,辅酶A 50 U,胰岛素4~6 U,10%氯化钾6 ml溶于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每日或隔日1次。

    1.3.3激素治疗早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使病毒滴度增高,抗体滴度下降,死亡率增多,不宜应用。但在暴发型心肌炎合并心源性休克,或急性期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时,早期静滴激素能使病情迅速好转,因而适宜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用于心衰、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者,先用地塞米松0.2~0.4 mg/kg或氢化可的松15~20 mg/kg静脉滴注,症状缓解后改泼尼松(又名强的松)每天1~1.5 mg/kg口服,每1~2周减2.5~5 mg,减至2.5~5 mg时,作为维持量。
, http://www.100md.com
    1.3.4抗病毒治疗早期可用三氮唑核苷、无环鸟苷,丙氧鸟苷等进行抗病毒治疗,以防止病毒持续存在,但由于心肌炎时,病毒已进入心肌细胞内,而现有的抗病毒药物大多不能进入细胞,因而疗效有限。也有报告用α干扰素、生磺酸、苦参等治疗有一定的效果,但需要进一步验证。如利巴韦林10 mg/(kg•d)分两次服,或一次静脉点滴。

    1.3.5控制心力衰竭包括镇静、强心、利尿及血管扩张药的使用。

    1.3.6提倡早期治疗,防止病毒持续存在,注意改善心功能,防止演变为心肌病。

    1.3.7休息饮食急性期应充分休息4~6周,重症有心力衰竭和心脏扩大者严格卧床休息不少于6个月。卧床休息可减轻心脏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有助于炎症的吸收,使病变细胞得到修复。病情好转后逐渐增加活动,有心脏扩大或伴有心力衰竭者,应卧床休息到心脏缩小至正常,心功能恢复正常后,开始下床轻微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减轻心脏负担,要进行良好护理,避免剧哭、躁动等。宜进食富有维生素和蛋白质而易于消化的食物,应少食多餐,以免增加心脏的负荷。
, 百拇医药
    2结果

    本组患儿痊愈88例,好转33例,死亡3例。

    3讨论

    新生儿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损害,可以发生在宫内、产时或出生后。病理改变以心肌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以及心肌纤维细胞溶解、坏死为主要特征。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的临床及体征。及时的诊断治疗,并能保证足够的休息,精心治疗,一般患者预后较好。部分患儿可以完全治愈,仅有极少数的患儿发展为慢性心肌炎或扩张型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病毒直接损害及病毒感染后自身免疫机制造成感染心肌细胞溶解有关,临床上多采用综合治疗措施,促进心肌代谢药物的应用是主要措施之一。美心力化学名称为注射用环磷腺苷,对心脏起到营养心肌,正性肌力,舒张血管及抗心律失常等一系列作用。维生素C作为一种还原剂,清除过多自由基的作用。参麦注射液能扩张冠脉血管,活血化瘀。黄氏注射液营养心肌细胞,并具有抗病毒和抗感染,能调节免疫功能作用。以上药物联合使用,能明显增强心肌收缩率,改善心肌供血,供养状况,修复受损心肌,本组患者采用以上药物综合治疗,疗效更好。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491-1496.

    [2]韩彦彦,董丽芬,康娜.VM患儿机体的免疫状况.中华儿科杂志,1999,37(1):46.

    [3]朱国英.全国心肌炎、心肌病专题座谈会纪要.中华内科杂志,1987,26:557-560.

    [4]陈贵廷,杨思澍.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201-202.

    [5]吴铁吉.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标准(修订草案).中华儿科杂志,2000,38(2):75.

    [6]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等.实用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35-1539
, http://www.100md.com
    [7]刘学峰.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研究.中国综合临床,2002,18(4):379.

    [8]戴自英,陈灏珠,丁训杰,等.实用内科学.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221-1222.

    [9]谢晓春,陈国俊,梁明,等.酷似急性心肌梗塞的急性重症型心肌炎的临床分析.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0):626.

    [10]李从蓉,徐宏清.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96例.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1):79-80.

    [11]杨英珍,王齐冰.对病毒性心肌炎诊治的一些见解.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3):129-130.

    [12]邓群利.大剂量维生素C与1,6-二磷酸果糖辅治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药物与临床,2008,46(13):102.

    【收稿日期】2011-05-09

    (本文编辑:郎威), http://www.100md.com(温切木•吾吉)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心肌疾病 > 病毒性心肌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