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123
编号:13763459
胃肠术后两种灌肠法的疗效对比(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8月15日 吴君萍,文珠仁,姚萍
第1页

    参见附件。

     正常情况下,肛门内外括约肌处于相互协调状态,从而允许气体排出,防止大便及液体溢出。在生理状态下,除排便前和排便时,直肠总是空的。只有当粪便和液体从乙状结肠进入直肠时,刺激了直肠壁内的感受器,冲动传入到大脑皮层的排便中枢,排便反射才会出现。灌肠液直接由肛门经直肠灌入,当直肠壁受到粪便或灌肠液刺激后,很容易发生冲动引起强烈的排便反射。

    表2两组治疗后副作用与灌肠液外流情况发生情况的比较n(%)

    组别例数腹痛黏膜损伤灌肠液外流合计

    观察组502(4)03(6)8(16)

    对照组507(14)6(12)7(14)20(40)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传统的清洁灌肠方法将肛管插入10~15 cm长,插入过程中肛管易碰及肠壁,引起患者疼痛不适[4],并可导致肛管扭曲,或被粪便阻塞使灌肠液流入不畅,灌肠液积聚在直肠内,易引起排便反射,使肛门括约肌松弛,灌肠液自肛门外溢,无法充分软化粪便,排气、排便效果较差,保留时间短,不得不终止灌肠液的灌入,灌入液体量较少,个别患者灌肠后未排便,无任何效果,甚至灌肠液也没有排除被吸收,反而加重了腹胀,患者也不能接受。

    改进后的灌肠方法将肛管插入肛门5 cm,肛管头端到达直肠壶腹部后,采取边灌入液体边继续插入肛管,可使直肠适度充盈,肛管插入过程也不易触碰直肠壁,避免肛管对肠黏膜的损伤,同时也减轻肛管插入过程中患者的不适症状,改进方法使肛管插入长度达20~25 cm,肛管头端到达乙状结肠,将灌肠液直接灌注到乙状结肠,此处距直肠排便感受器较远,不易引起便意[5]。

    综合比较两种灌肠方法,我们发现,改良的灌肠法比传统的灌肠法更能有效促进胃肠术后患者的肠功能恢复,且灌肠后的副作用与灌肠液的外流情况更少,总的来看,改良灌肠法操作简单,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灌肠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徐火枝,吴杰.一种新的清洁灌肠卧位及应用研究.实用护理杂志,2000:(16)10

    [2]白继荣.护理学基础.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9

    [3]赵巍,薛丽强,王传堂,等.结肠清洁灌肠方法的改良与应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4):35-36.

    [4]崔炎.护理学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65-266.

    [5]刘法兰,孙玉红.清洁灌肠的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6,41(1):72-74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