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133
编号:13759239
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病原学指标变化的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1月2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133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病原学指标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总结34例住院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V-M、PreS1、HBV-DNA动态变化的规律。结果入院时在患者肝功能损害较重时已有HBeAg、PreS1、HBV-DNA、HBsAg的阴转,阳性者在数周至数月内阴转。结论急性乙型肝炎早期即可有病毒清除发生,病原学指标在短期内发生阴转,监测HBV-M、PreS1、HBV-DNA的变化对于急性乙型肝炎的诊断、确定是否抗病毒治疗及判断预后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急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HBV-M;PreS1;HBV-DNA

    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急性乙型肝炎以散发为主,其临床表现与慢性乙肝的急性发作非常相似,但其病原学指标在发病后较迅速发生变化,甚至阴转。本文对34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前S1蛋白(PreS1)及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的特点及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
, http://www.100md.com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4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为2005年5月~2009年4月笔者所在科住院的资料完整的患者,诊断均符合2000年西安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的标准,患者无既往HBsAg阳性病史、其他肝炎病毒(甲、丙、丁、戊)指标阴性,并排除其他因素所致的肝损害。34例中男23例,女11例;年龄(40.24±10.33)岁。

    1.2方法HBV-M(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及PreS1均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HBV-DNA定量采用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结果以<1×103 copies/ml为阴性,肝功能的检测采用常规生化方法。

    1.3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2结果
, http://www.100md.com
    2.1临床特点34例患者既往均无乙肝病史,肝功能中、重度损害,黄疸型31例(91.18%),患者入院时ALT(1707.70±1252.66)U/L,总胆红素TBIL(63.57±46.24)μmmol/L,平均住院时间为(32.43±11.11)d。

    2.2HBV-M变化入院时16例(47.06%)患者HBsAg、HBeAg、抗-HBc阳性,7例(20.59%)患者HBsAg、抗-HBe、抗-HBc阳性,8例(23.53%)患者HBsAg、抗-HBc阳性,3例(8.82%)患者入院时抗-HBe、抗-HBc阳性,所有患者抗HBc-IgM均阳性。HBeAg阳性在发病1周内阴转者5例,第4周全部阴转。随肝功能的好转,HBsAg值也逐步下降,发生阴转或血清学转换,27例在肝功能恢复正常时阴转,另4例呈低滴度阳性,对其进行追踪观察,4例患者均在出院后1~4月内阴转。

    2.3PreS1的变化34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首检PreS1阳性21例(61.76%),其中HBsAg、HBeAg、抗-HBc阳性16例,HBsAg、抗-HBc阳性4例,HBsAg、抗-HBe、抗-HBc阳性1例。21例中PreS1在10~30 d阴转者19例,30 d以上阴转者2例。
, http://www.100md.com
    2.4HBV-DNA的变化4例(11.76%)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出现症状就诊时,HBV-DNA已阴转,8例(23.53%)为103 copies/ml,13例(38.24%)为104 copies/ml,9例(26.47%)为105 copies/ml。治疗后HBV-DNA阴转很快,8例在1周时阴转,12例在2周时阴转,7例在3周时阴转,3例在4周时阴转。

    3讨论

    成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急性黄疸性肝炎,经过急性期能将病毒完全清除而呈自限性经过。通过对34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资料分析,可以发现:⑴ 患者就诊时,3例(8.82%)患者HBsAg已阴转,15例(44.12%)患者HBeAg 已阴转,8例(23.53%)患者HBeAg血清转换,13例(38.24%)患者PreS1阴性。4例(11.76%)患者HBV-DNA为阴性,其余患者均呈低水平HBV-DNA复制。HBsAg阳性表示体内有HBV存在,HBeAg、PreS1、HBV-DNA均为HBV复制的指标,由此可见急性乙型肝炎病程早期就有病毒清除发生,而此时患者的ALT及TBIL水平仍较高,说明急性乙型肝炎病毒的清除可发生在显著的肝脏损害前,患者就诊时血清病毒含量已大幅度减少[2]。HBV可能是通过非细胞溶解机制被清除的[3];(2)在未经抗病毒的情况下,HBeAg、PreS1、HBV-DNA、HBsAg在较短时间内(数周至数月)阴转。这是因为免疫功能正常的机体感染HBV后,引起正常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有足够的免疫功能清除体内病毒而获得痊愈。
, 百拇医药
    HBV感染的发病机制涉及病毒和机体的免疫系统等多种因素,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乙型肝炎的病程进展和疾病结局。成人、儿童及幼儿感染HBV后,分别有5%、30%、95%的人成为慢性HBV感染者,这表明机体的免疫成熟程度是决定HBV持续感染的因素[4]。急性HBV感染者对各种病毒抗原产生充分的多克隆和多特异性CTL应答,能够清除HBV感染。慢性HBV感染者,由于T细胞功能低应答的免疫耐受性,使机体不能清除病毒而呈持续感染状态[5]。急性乙型肝炎是一种自限性的肝脏炎症,病毒负荷急剧下降,在6个月内迅速清除病毒而痊愈,但仍有5%~10%发展成慢性肝炎。本文急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最终均阴转,未发生慢性化病例,可能与绝大多数为青壮年,免疫清除功能佳、治疗及时等有关。另一方面,因观察的病例较少,虽能从中总结出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病原学指标变化的一般规律,但不够全面,需进一步收集相关资料,以得出更全面的结论。

    我国乙型肝炎患者众多,临床上急性乙型肝炎与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需作全面分析[6]。通过本组病例观察,体会在出现以下几点时要考虑急性乙型肝炎的可能,即:(1)无慢性乙型肝炎病史和家庭史;(2)通常发病时肝损害较重,经休息治疗后病情恢复较快,肝功能一般不出现反复;(3)病毒清除较快,未经抗病毒治疗,早期就有HBeAg、PreS1、HBV-DNA、HBsAg阴转或滴度很快下降,半年内自然阴转;(4)无慢性化指标(ALB、胆碱酯酶、蛋白电泳、腹部超声等未提示慢性化)。
, 百拇医药
    总之,监测乙型肝炎患者病原学指标(HBV-M、PreS1、HBV-DNA)的动态变化,有助于急性乙型肝炎的早期诊断,对了解其预后转归、确定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分会和肝病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24-329.

    [2]张占卿,董华娟,黄绍萍,等.急性与慢性乙型肝炎血清病毒的含量及其诊断意义[J].世界感染杂志,2004,4(2):125-126.

    [3]Webster GJM,Reignat S,Maini MK,et al.Incubation phase of acute hepatitis B in man:dynamic of cellular immunemechanisms[J].Hepatology,2000(32):1117-1124.

    [4]郭芳,魏来.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致病机理及转归[J].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5):1074-1077.

    [5]张玲霞,周先志.现代传染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369-370.

    [6]孙慧英.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阴性人群血清HBV-DNA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评估[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85-86.

    【收稿日期】2011-09-17, 百拇医药(王定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