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耳鼻喉科 > 耳鼻咽喉异物及肿瘤 > 耳鼻咽喉肿瘤 > 鼻咽癌
编号:13744059
鼻咽癌的CT影像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0月2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230
     【摘要】 目的:分析鼻咽癌的CT影像征象及向周围侵犯的影像表现。方法:回顾分析53例鼻咽癌患者的CT影像表现。结果:咽隐窝变浅、消失52例,咽旁间隙变窄42例,副鼻窦受累8例,翼腭窝受累2例,颅底骨质破坏6例,颈淋巴结转移12例,颈动脉鞘受累13例。结论:鼻咽部软组织增厚,咽隐窝变窄,咽旁间隙外移、变窄是其主要征象,肿瘤向上可侵犯颅底,向前可侵及翼腭窝,向后侵及颈动脉鞘。

    【关键词】 鼻咽癌;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 R445.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6805(2012)30-0033-01

    鼻咽癌是鼻咽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以我国南方发病率最高,CT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及密度分辨率,是其主要的影像检查方法。现将笔者所在医院经病理确诊的鼻咽癌患者的CT影像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 百拇医药
    1.1 一般资料

    本组53例鼻咽癌患者中,男38例,女15例,男女比例为2.5∶1,年龄18~67岁,平均43岁。53例鼻咽癌患者中,鳞癌52例,腺癌1例。

    1.2 临床表现

    鼻腔流血或涕中带血26例,鼻塞25例,颈部淋巴结肿大11例,颌面部疼痛、麻木5例,视力障碍1例,耳鸣1例。

    1.3 方法

    本组53例患者均作CT平扫,其中CT增强扫描8例,CT扫描机器为菲利浦Brilliance,6排螺旋CT,层厚3 mm、层距为3 mm,CT增强为用60%碘海醇,速率为2.8~3.3 ml/s。

    2 结果

    53例患者均可见鼻咽壁软组织增厚;咽隐窝变浅、消失52例,其中双侧咽隐窝变浅21例,左侧咽隐窝变浅17例,右侧14例;咽旁间隙变窄42例,表现为咽旁间隙受压外移,咽旁间隙密度增高,呈软组织密度影;口咽部软组织增厚5例;副鼻窦受累8例,表现为副鼻窦内出现软组织密度影,其中蝶窦4例,上颌窦2例,筛窦1例,蝶窦及筛窦联合受侵1例;翼腭窝受累2例,表现为翼腭窝内出现软组织密度影,其中1例伴骨质破坏;中耳乳突炎5例,表现为乳突内出现软组织密度影,其中左侧3例,右侧2例;颅底骨质破坏6例,其中溶骨型骨质破坏3例,表现为骨质密度降低,呈溶冰改变,成骨型骨质破坏1例,表现为其骨质密度增高,其外形无改变,混合型骨质破坏2例,表现为溶骨型骨质破坏,并出现骨质密度增高影;颈部淋巴结转移12例;颈动脉鞘压受累13例,其中单侧受累8例,双侧受累5例,表现为颈动脉鞘间隙变窄,结构不清,出现软组织影。8例患者增强表现为轻-中度强化,其中5例为均匀强化,3例强化不均。
, 百拇医药
    3 讨论

    鼻咽腔系咽腔最高、最宽大部分,顶后壁呈穹隆状,双侧壁基本对称,包括咽隐窝、胭鼓管隆凸及咽鼓管口,前壁为后鼻孔及鼻中隔,下壁以软腭为界与口咽分隔。

    鼻咽癌好发于鼻咽顶后壁及咽隐窝,其次为鼻咽侧壁,早期生长于黏膜下,随着肿瘤增大,引起鼻咽软组织增厚及肿块,咽隐窝变浅、消失,鼻咽部软组织增厚及肿块,咽隐窝变浅消失。咽鼓管隆凸增大是主要的CT表现,咽鼓管隆凸增大从而引起咽鼓管口变窄。增强扫描,肿瘤多呈轻到中度强化,强化可均匀或不均匀,本组8例增强患者均呈轻-中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咽旁间隙外移、变窄是鼻咽癌的重要征象,本组病例中咽旁间隙受侵42例,占79%。鼻咽癌位于咽旁间隙内侧,当肿瘤生长,推压咽旁间隙,就引起咽旁间隙受压外移、变窄,当肿瘤侵犯咽旁间隙时,其内脂肪被软组织取代,其结构紊乱、密度增高。

    鼻咽部与颅底相邻,肿瘤向上侵犯则会引起颅底骨质破坏,颅底骨质破坏均与鼻咽癌病灶位于同侧[1],直接侵犯、经颅底孔道、神经蔓延及经肌内侵犯为其主要侵犯途径。而直接颅底骨质破坏为颅内侵犯的途径[2]。颅底骨质破坏最常见部位是斜坡[2-3],颅底骨质破坏可表现为溶骨型骨质破坏、成骨型骨质破坏及混合骨质破坏。本组病例中有6例出现颅底骨质破坏,占11%,其中溶骨型骨质破坏3例,成骨型骨质破坏1例,混合型骨质破坏2例。颅骨骨质破坏也常引起正常骨质管道扩大。
, 百拇医药
    翼腭窝是颞下窝向前、内的延伸,内界为蝶骨上的蝶腭孔,前界为上颌窦后壁,后界为翼突,翼腭窝受侵表现为翼腭窝扩大,其内出现软组织密度影及骨壁破坏,本组翼腭窝受犯2例,占4%,1例伴骨壁破坏,翼腭窝受侵主要经蝶腭孔侵入,表现为软组织由上鼻道经蝶腭孔进入翼腭窝[4],翼腭窝是颅内与面部的重要通道,经圆孔可进入海绵窦及中颅窝。故在诊断中须仔细观察翼腭窝是否受侵,这对其治疗预后有重要意义。

    颈动脉鞘受侵是鼻咽癌向后直接蔓延,与咽旁间隙受累关系密切,颈动脉鞘受累是鼻咽癌自咽旁间隙直接蔓延所致[5]。鼻咽癌中颈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高,常经过咽后淋巴结向远转移。

    CT有很高的密度及空间分辨率,是诊断鼻咽癌的主要方法,在诊断中应密切观察鼻咽癌侵犯的范围,了解有无颅底侵犯及转移,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资料。

    参考文献

    [1]田培林.鼻咽癌颅底骨破坏的CT诊断[J].临床放射杂志,2000,19(11):684-686.
, 百拇医药
    [2]罗德红,周纯武.1100例鼻咽癌的CT表现[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8(12):1365-1370.

    [3]吴梅,江新青.鼻咽癌颅底骨质破坏的CT特征及与P53蛋白的关系[J].放射学实践,2010,25(7):746-749.

    [4]魏懿,肖家和.鼻咽癌侵犯翼腭窝的CT研究[J].中华放射杂志,2001,35(9):675-678.

    [5]蔡爱群,周实.506例鼻咽癌放疗前CT图像分析[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00,13(1):38-40.

    (收稿日期:2012-07-13) (编辑:何玉勤), http://www.100md.com(仰涢霞 冯露)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耳鼻喉科 > 耳鼻咽喉异物及肿瘤 > 耳鼻咽喉肿瘤 > 鼻咽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