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230
编号:13744098
奥布卡因凝胶缓解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疼痛20例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0月2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230
     【摘要】 探讨20例奥布卡因凝胶缓解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疼痛的疗效及穿刺前的凝胶涂擦方法以及穿刺方法。研究证明奥布卡因凝胶能减轻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时的疼痛,并且本操作简单、安全、无不良反应,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血液透析; 奥布卡因; 内瘘穿刺; 疼痛

    中图分类号 R781.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6805(2012)30-0086-01

    血液透析时,为了引血方便必须首先在手的腕部做一个小的手术——动静脉内瘘吻合术。但每周2~3次的反复内瘘穿刺不仅给患者带来了痛苦,也降低了患者对血液透析治疗的依从性[1-2]。因此,在内瘘穿刺过程中减轻患者的痛苦,对提高穿刺成功率及透析治疗依从性都有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 http://www.100md.com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均为在笔者所在医院血液透析中心以动静脉内瘘为通路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其中男11例,女9例,每周透析2~3次,观察患者穿刺时疼痛的程度。其中,每次穿刺均由同一护理人员操作,穿刺针使用尼普洛16号带侧孔、旋转翼一次性内瘘针。

    1.2 方法

    在穿刺前将每个穿刺点周围皮肤清洁并干燥,以穿刺点为中心沿血管走向涂搽奥布卡因凝胶,范围约2 cm×3 cm,厚度约1 mm,用食用保鲜薄膜覆盖、固定,80~120 min后用温水将凝胶洗去。再用如下方法穿刺:选近心端顺血流方向做静脉穿刺,这样能使血液较易回流入体内。操作者左手大拇指反方向拉紧穿刺血管处的皮肤,进针时针尖与皮肤角度呈45°,穿刺时针尖斜面向左,减少针尖对组织的切割和撕拉,减轻疼痛和减少组织损伤。进入皮肤要快速,然后缓慢进针,最后固定穿刺针在穿刺时的角度或与穿刺时接近的角度。拔针时用手腕力量,沿血管走向平行,轻柔缓慢但不要按压;使针柄在没有没有任何压力状态下拔出,使得针柄和皮肤血管之间的摩擦力大大减小。用压球迅速按压针眼约3 min,后用弹力绷带止血。
, 百拇医药
    1.3 疗效评价标准

    疼痛程度判断标准:根据MeGiu疼痛问卷法,将疼痛分为5级:0级为无痛;1级有一定痛感但不严重;2级疼痛稍轻微,患者不舒服;3级疼痛,患者较痛苦;4级疼痛较为剧烈,患者有恐惧感、惧怕感;5级为剧痛,患者难以忍受[3]。0级为无痛,1~2级为轻微痛,3~5级为明显痛。

    2 结果

    穿刺完成后,根据MeGiu疼痛问卷法,20例患者均取得较好效果,有16例患者为0级无痛,有1例患者出现痛感但不严重,为1级疼痛。2例患者为2级疼痛,无痛率达到80%。

    3 讨论

    维持血液透析重要的血管通路是动静脉内瘘,是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并且内漏穿刺中使用的穿刺针粗大,反复的穿刺常常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4-5]。笔者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发现奥布卡因凝胶在穿刺疼痛缓解中效果较好。
, 百拇医药
    局麻药的作用机理大致相同,都是通过封闭膜面上的Na+通道,导致冲动传导暂停所致。其麻醉效应与其渗透能力和被清除率有关[6]。盐酸奥布卡因凝胶渗透力强,吸收迅速,起效快,给药后4 min内起效,8 min可得到充分麻醉效果。表面麻醉作用强,主要是与神经细胞膜钠通道内侧受体结合阻止Na+内流,产生局麻作用。另外奥布卡因有很强的表面麻醉作用且心血管毒副作用小[6],其凝胶制剂主要用于各科检查、小手术的表面麻醉和润滑止痛。奥布卡经由黏膜和接近肌肉的浅表部位吸收,方便易行,使用安全,可持续较长时间。其穿透力为丁卡因的2倍。

    奥布卡因凝胶能减轻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时的疼痛,并有助于提高患者对血液透析治疗的依从性,提高动静脉内瘘穿刺成功率和患者的舒适度,而且本操作简单、安全、无不良反应,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顾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0,7(4):21.
, 百拇医药
    [2]赵建霞,张艳梅.动静脉内瘘失败原因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2):119-120.

    [3]卡罗 C G,Caro C G,佩德利 T J,等.血液循环力学[M].丁启明,倪一伟,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456.

    [4]张建平,吴亿,王军霞,等.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缓解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穿刺疼痛的效果观察[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2,21(1):56-57.

    [5]杨藻宸.医用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44-45.

    [6] Hung C H,Liu K S,Shao D Z,et al.The systemic toxicity of equipotent proxymetacaine,oxybuprocaine,and bupivacaine during continuous intravenous infusion in rats[J].Anesthesia & Analgesia,2010,110(1):238-242.

    (收稿日期:2012-07-06) (编辑:王春芸), http://www.100md.com(张蕖 卞显倩 周兰兰 张金红 马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