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4年第8期
编号:13134588
循环质量管理护理模式在PICC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4年3月15日 毛世方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探讨循环质量管理护理模式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6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行PICC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给予循环质量管理护理模式,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比较两种护理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感染、血管炎症、导管堵塞的发生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循环质量管理模式能有效提高PICC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循环质量管理护理模式;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8-0090-02

    循环质量管理护理模式是指按照护理质量形成过程和规律,对构成护理质量的各个要素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以保证护理服务达到规定的标准和满足服务对象需要的活动过程,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1]。近年来笔者所在科室采用了循环质量管理护理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1月-2013年6月于笔者所在科室行PICC的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6月于笔者所在科室行PICC的90例患者,其中男26例,女64例,年龄50~79岁,平均(65.30±4.91)岁。所有患者均根据《外科操作技术》[2]由笔者所在科室行PICC。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观察组采用用循环质量管理护理模式对PICC患者进行分阶段护理。(1)计划阶段: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找出护理过程的关键点,并且讨论出PICC穿刺及护理过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注意事项,设定护理质量标准,分清主次,制定最佳护理计划。(2)执行阶段:对PICC导管的穿刺及护理按计划进行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