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6年第13期
编号:12832346
蜂蛰伤早期局部处理对预后的影响(2)
http://www.100md.com 2016年5月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6年第13期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入院24 h细胞因子和创面情况比较

    入院后24 h检测IL-1、IL-6、INF-α比较,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创面出现红肿、发白、感染的情况也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入院24 h脏器功能比较

    治疗组脏器功能损害情况明显较对照组轻(P<0.05),详见表2。

    2.3 两组患者预后比较

    两组患者创面处理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治疗组过敏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3 讨论

    蜂毒成分复杂,主要包括多肽类、酶类、组胺、儿茶酚胺类等。其早期损伤机制是过敏性介质释放导致严重过敏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喉头水肿、肺水肿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随后以蜂毒肽为主的各种毒素和大量炎症介质级联爆发,通过影响灌注水平、直接损伤、溶血反应、免疫机制等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在肝小叶中央区沉积引起局部坏死破坏肝细胞,通过引起微循环障碍、抑制心肌细胞Na+,K+-ATP酶等效应导致心肌损伤等[5-9]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1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