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6年第36期
编号:12982206
持续质量改进在药品配送中的效果观察(1)
http://www.100md.com 2016年12月2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6年第36期
     【摘要】 目的:探索研究持续质量改进在药品配送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药品配送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对比持续质量改进前后,药品配送过程中,调配差错发生率、配送时间以及配送破损率、配送错误率等指标。结果:经持续质量改进相关措施干预后,药品配送过程中的调配差错发生率、配送时间、配送破损率、配送错误率等均显著改善,各项指标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干预措施的实施,不仅有利于药品管理质量的提高,而且能大大降低医疗过程中的相关风险,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持续质量改进; 药品配送; 应用效果

    doi:10.14033/j.cnki.cfmr.2016.36.08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6-0153-02

    现代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规模的不断扩大要求医院各方面的管理水平与质量都要有与之相适应的高度。药品作为医疗活动中的基础性和保障性物资,不仅关系到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更与患者的健康、生命安全息息相关[1]。药品配送的正确性、时效性都是衡量医院药品管理工作的重要指标[2-3]。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持续质量改进前后,药品配送过程中,调配差错发生情况、配送时间以及配送破损率等指标,分析持续质量改进的效果以及应用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统计2014-2015年笔者所在医院包括门诊药房、急诊药房、住院药房、住院部临床各科室以及静脉药物配制中心等各个部门药品配送的相关数据资料,以持续质量改进干预措施实施前(2014年1-12月)为对照组,以持续质量改进干预措施实施后(2015年1-12月)为观察组,各自随机抽取2000次(共计4000次)药品配送过程进行质量管理抽查。

    1.2 方法

    从2015年1月开始,笔者所在医院各部门在进行药品配送过程中实施PDCA持续质量改进干预措施。

    (1)计划阶段(P)。①住院药房24 h值班,所有药品统一到住院药房。②构建专门的药品配送队伍,强化岗前培训和业务学习,科学排班,优化工人运送路线。③增设ST医嘱审核执行栏,促进信息沟通有效性,取消领药单与电话通知,减少护理人员工作环节。④完善工作记录,引进药品配送监控系统,保证发药及时性和准确性。(2)实施阶段(D)。①医务部明确ST医嘱定义、运用范围。②重新制定急救车目录,梳理科室备药,限定备药基数,目录报备医务、药房存档,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③ST医嘱由临床通知确认改为随时确认。④专人配送,配备专业冷链物流包和配送车,临时医嘱用药,至少每小时送药1次,ST医嘱即刻送药。⑤护理取消电话通知、取消打印领药单,增加PDA扫描核对,IT中心在信息系统中增加发药、接收药物的人员和时间。⑥质管办进行资料收集分析并对各部门做信息反馈与沟通。(3)检查阶段(C)。①ST医嘱:发送医嘱至患者用药时间由65 min降至25 min,缩短了61.5%(数据来源his系统)。②临床备药品由平均73种品规降至12种,数量由平均816降至195,批次由5个降至1.5个(数据来源临床药品督查表)。③药品相关的不良事件(剔除药品不良反应):药品破损;药品过期、变质(来源非惩罚性不良事件上报系统)。(4)处理阶段(A)。①标准化:制定《夜间病区药物发送流程》。②持续监控:以渐长周期持续进行数据收集,直至新流程稳定运行。③进一步改进空间:规范超常处方、模糊处方的处理流程,改进麻醉、精神药品的发放流程。
, 百拇医药
    1.3 观察指标

    对比持续质量改进前后药品配送过程中调配差错发生情況、配送时间以及配送破损率、配送错误率等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试验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持续质量改进相关措施干预后,药品配送过程中的调配差错发生率、配送时间、配送破损率、配送错误率等均显著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以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药品配送的监测结果为依据,可见药物配送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1)各病区科室备用品种多、数量大、批号多,时常有药品近效期甚至过期,药品保存不当变质,导致不良事件发生,医疗安全和治疗无法得到保障。(2)药品管理秩序混乱,特别对于ST医嘱的急用药无法做到及时处理。(3)药品配送队伍建设缺乏专业性,培训及排班不到位,药房工作人员岗位职责不强,药品摆放、储存混乱;排班值班制度不合理,尤其是夜间值班管理不严格,药品配送可能不及时甚至出现非专业人员代班,埋下安全隐患;工作记录不够完善、准确,导致发生问题后原因查证困难。(4)药单的确认、接受及信息反馈、沟通不到位。护士药房双方清点后,没有回执单返给药房,容易在出现错误后导致互相推诿责任的情况。信息沟通不畅,可能造成紧急医嘱送药不及时。(5)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无法对涉及药品配送的各方面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监管和约束,一旦出现问题,权责不清。

    本文从2015年开始在药品配送过程中实施PDCA持续质量改进干预措施,并于干预前后分别对调配差错发生率、配送时间、配送破损率、配送错误率等指标进行了比较,发现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且与干预前相比,优势明显。

    3.1 在药品调配差错及配送差错上的对比

    本文对差错数量和形成不良后果的药品调配差错进行分别统计,发现改进前其发生率分别为3.10%和2.05%,药品调配差错发生率略高;但改进后药物调配差错的发生率可降至1.0%以下,其中差错主要集中在医嘱适宜性上,主要原因在于药物配伍不当或者剂量失当,在后续的临床实践中,可在PDCA循环改进过程中不断改善。, 百拇医药(林清江)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