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7年第12期
编号:13056204
1.5T高场磁共振在胼胝体变性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1)
http://www.100md.com 2017年4月2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第12期
     【摘要】 目的:探讨1.5T高场磁共振在胼胝体变性(MBD)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抽选2013年6月-2015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经病理学确诊的55例MBD患者,均采用GESigna 1.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进行MRI检查,依次行T1WI、T2WI及DWI成像扫描,由2~3名临床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体征等对影像学表现及特征进行总结并作出诊断。结果:本组55例患者經1.5T高场磁共振检查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脑萎缩,受累部位包括膝部和压部,且病变特点不同,均呈现出T1WI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稍高信号,34例急性型、15例亚急性及6例慢性型DWI表现明显不同。结论:1.5T高场磁共振具有较高的疾病诊断价值,且能有效鉴别各分型,值得在胼胝体变性临床表现诊断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胼胝体变性; 鉴别诊断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2.02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2-0051-02

    胼胝体变性(Marchiafave Bignami Disease,MBD),又称Marchiafave Bignami-氏综合征,是一种比较罕见的脱髓鞘性病变,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MBD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但具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MRI是当前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与CT诊断方式相比,MRI具有多角度、多序列成像优势,而且能够更加准确、全面的显示病变,从而与类似疾病鉴别[1]。为进一步探讨1.5T高场磁共振在MBD变性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次研究随机抽选2013年6月-2015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经病理学确诊的55例MBD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3年6月-2015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经病理学确诊的55例MBD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病例中男39例,女16例,年龄39~68岁,平均(53.28±3.10)岁,病程5 d~2年,平均(8.65±2.80)个月,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14例,糖尿病10例,冠心病7例,其中41例有白酒长期饮酒史,日饮酒量在200~300 ml,无家族史,临床表现为头痛、意识障碍、呕吐等,7例出现记忆力下降、行为异常症状,3例出现双下肢无力症状。

    1.2 方法

    本组55例患者均接受磁共振成像检查,检查仪器:GESigna 1.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头部线圈。检查方法:先行常规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扫描,矩阵256 mm×256 mm,扫描层厚4~6 mm,扫描间距0.8~1.0 mm,再行DWI(弥散加权图像)扫描,矩阵128 mm×128 mm,扫描层厚5 mm,扫描间距1 mm,由2~3名临床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体征等对影像学表现及特征进行总结并作出诊断。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资料录入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

    2 结果

    本组55例患者经1.5T高场磁共振检查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脑萎缩,除胼胝体体部受累外,膝部和压部也有不同程度受累,且病变特点不同,胼胝体体部病变呈对称性分布,其他受累部位病变呈带状分布,T1WI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稍高信号,且矢状位和冠状位扫描显示胼胝体上下均未受累,因此呈现出典型性分层改变,有34例经病理学确诊为急性型胼胝体变性的患者胼胝体肿胀明显,且边界模糊,DWI呈高信号,15例亚急性型患者胼胝体肿胀不明显,且边界清晰,DWI呈高信号,6例慢性型患者胼胝体萎缩变薄明显,胼胝体体部表现更加明显,D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

    3 讨论

    MBD是一种比较罕见的脱髓鞘病变,其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认为与慢性酒精中毒有关,因此许多专家学者指出长期酗酒所致酒精中毒与营养不良是造成MBD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国外也有MBD患者无饮酒史的报道[2],CO中毒、氰化物中毒、低血容量等也有可能导致该病。临床上多根据患者症状急缓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临床分型,三种不同分型患者之间缺乏特异性表现,因此仅凭临床症状很难作出准确鉴别[3]。急性型患者短期死亡率较高,亚急性型患者存活时间要稍长于急性型,慢性型患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MRI被认为是诊断MBD最有价值的方法,与CT相比具有多角度、多序列成像优势,从而更加准确、客观的与其他疾病鉴别。大量研究表明通过MRI检查可区别病灶新旧及进展程度,进展期一般表现为高信号,软化灶则显示为低信号,而且还可以准确的显示是否存在脑萎缩情况,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资料[4-5]。一般情况下MBD的异常强化时间少于20 d,在发病3周后不再强化,而且急性型患者的受累部位多包涵膝部和压部,而慢性型患者多为体部受累[6]。

    从现有研究可以看出,MRI特异性改变是诊断该病及鉴别分型的重要依据,本次研究旨在通过临床试验来探讨1.5T高场磁共振在MBD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实际价值,结果表明55例MBD患者经1.5T高场磁共振检查均呈现不同程度的脑萎缩,受累部位不仅包括胼胝体体部,在膝部、压部也有受累表现,而且病变分布特点明显不同。34例急性型和15例亚急性型患者DWI均呈高信号,6例慢性型患者DWI呈等信号或稍低信号,这也是对该病进行鉴别分型的重要影像学表现征象之一,慢性型患者胼胝体萎缩变薄且体部变化明显,T1WI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稍高信号。MBD患者早期即存在血脑屏障破坏,因此通过增强扫描可显示出异常强化,有研究人员指出根据异常强化表现可对MBD作出早期诊断。

    借助MRI表现不仅可以对MBD作出诊断,进行临床分型,而且还可以与某些累及胼胝体的病变进行鉴别。胼胝体梗死病灶一般为小腔隙梗死灶,即使出现片状梗死灶也多呈现出局灶性分布,而且不会伴随对称性异常信号改变,这是因为MBD的发生和进展与血供无关,因此病变范围较为广泛不仅包括胼胝体,还有可能累及膝部、压部等,甚至整个胼胝体都有可能受累[7],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常常合并占位效应,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均匀性强化。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再行MRI复查可以发现胼胝体梗死灶明显缩小甚至完全消失,但是MBD复查一般不会出现病灶消失或缩小的情况。多发性硬化的病灶分布敏感区是胼胝体,约有50%以上的病灶分布在胼胝体与透明隔交界面,形状类似卵圆形,而且有异常信号灶,T2WI矢状位表现更具典型特征[8]。MBD急性期的弥漫性受累与亚急性型的选择性受累是其重要异常信号征象,但多发性硬化并无此特点,因此通过该信号征象来鉴别两者难度不大。此外,多发性硬化的患者多为中青年女性群体,而MBD患者多为有长期饮酒史的男性群体,从这点也可以作出初步鉴别。脑挫裂伤病灶主要位于胼胝体、中脑、大脑皮髓交界处,压部也有可能受累,多数患者同时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其他脑内病变,因此与MBD的鉴别诊断比较简单[9]。慢性酒精中毒所造成的脑部损害,其典型MRI表现为脑桥中央T2WI呈高信号,T1WI呈低信号,第三脑室可见异常信号,基本无异常强化,一般不会累及脑桥外。慢性酒精中毒所致脑部损害的发生与长期饮酒导致的营养素缺乏有关,如缺乏维生素B1,但MBD多与缺乏硫胺素有关,从该点可以对两者作出诊断。在CT及磁共振成像检查出现前,临床只能通过尸检对MBD作出诊断,随着神经影像学理论研究的深入,一些MBD尤其是急性型患者得以诊断,从而通过早期干预治疗使患者死亡率明显降低。因此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改善MBD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是极其重要的[10]。, 百拇医药(高杰)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