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外医学研究》 > 2018年第22期
编号:13284936
系统化护理干预模式对脑梗死患者身体功能恢复的影响(1)
http://www.100md.com 2018年8月5日 《中外医学研究》 2018年第22期
     【摘要】 目的:分析系统化护理干预模式对脑梗死患者身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根据双色球抽签的方式将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68例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采用系统化护理干预,分别对两组患者的身体功能恢复情况与护理满意度进行详细观察。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别为(77.49±11.23)、(5.21±0.77)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2.31±10.26)、(7.89±0.9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的护理总满意度97.0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能有效恢复患者的神经缺损情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 系统化护理干预; 脑梗死; 身体功能恢复

    doi:10.14033/j.cnki.cfmr.2018.22.02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22-00-02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与生活压力的增大,不断引发各种各样的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品质,其中脑梗死就是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疾病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该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且在发病时患者的肢体功能会出现严重的障碍,因此导致许多脑梗死患者长期卧床在院,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1]。由于患者长时间卧床需要家属对其进行照顾,这样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还会影响家属的生活,所以在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护理与治疗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其的肢体功能训练,以此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预后的恢复情况[2]。本文主要对系统化护理干预模式对脑梗死患者身体功能恢复的影响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2月-2017年2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68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脑梗死的诊断标准;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均平稳。排除标准:有精神疾病与脑出血的患者;对于本次护理依从性较差的患者。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下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按照双色球抽签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31~62岁,平均(43.59±5.13)岁;病程2~6年,平均(3.03±0.45)年。试验组患者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30~61岁,平均(42.89±5.77)岁;病程1~6年,平均(3.24±0.36)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方法:在患者入院后详细观察患者的临床病情,告知患者与家属相关疾病的知识,并嘱咐患者多关患者,给予其精神上的安慰。在此基础上,试验组患者采取系统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 健康宣教干预 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该及时告知患者关于脑梗死疾病的相关知识,为患者与患者家属发放脑梗死知识小手册,小手册中包含关于脑梗死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在住院期间患者需要自理训练的方式,在卧床休息时需要注意体位的改变方式、生活中的训练方法及肢体功能恢复训练方法等。同时,护理人员需要让患者正确认识脑梗死疾病,树立良好的治疗成功信心,提高患者对于治疗与护理的依从性。

    1.2.2 肢体训练 (1)坐位站位训练。根据脑梗死患者病情的严重情况对其制定相应的训练强度,将患者的床头抬高30°,在其膝盖下方放置软垫,并伸展脊椎,每天训练2~3次,每次训练10~15 min。在患者无头晕与恶心等临床症状时,可进行站位训练,从每次站立3 min开始,慢慢增加站立的时间。(2)体位训练。患者在卧床期间护理人员需要遵循医嘱摆放功能体位,及时改变患者的体位,并在相关受压部位垫软垫,每30分钟对受压部位进行按摩,促使患者的肢体血流循环流畅[1]。(3)被动训练。护理人员还需要对患者的肢体进行被动训练,2~3次/d,活动患者的四肢关节,并指导患者十字交叉,将拇指置于健侧拇指向外伸展,通过健侧手带动患侧手的方式做内收、外展等运动。下肢则进行被动搭桥运动,护理人员指导患者采取仰卧位,并将其臀部提高,训练患者的盆骨控制力,逐渐缓解患者下肢的痉挛症状。

    1.2.3 下床活动护理 脑梗死患者在治疗后,对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进行详细的检查,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重要器官未受到损伤,患者的肢体功能在正常水平,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进行一定的肢体功能训练。但是,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患者需要按照护理人员所教授的护理训练方法进行,运动量需要适中,不能进行过量运动[2]。

    1.2.4 心理干预 护理人员要结合患者的病情、年龄、性格及文化水平等详细分析其心理状况,并采取科學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如有肢体运动障碍的患者较易产生恐惧、急躁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在与患者交流与沟通时需要时刻注意察言观色,并掌握良好的沟通方式,根据患者的职业称呼患者,在与患者交流时注意把握声音与语气的大小,安慰患者肢体运动障碍只是暂时现象,通过良好的锻炼与治疗会恢复的,以此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3]。

    1.3 观察指标

    采取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观察,分数越高,则说明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越好[4];采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观察,分数越高,则说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越严重;采取笔者所在医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评价表对临床护理情况进行观察,评价指标包括满意、一般、不满意。护理总满意度=(满意+一般)/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ttp://www.100md.com(梁明 李大艳)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