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科学》 > 2013年第15期
编号:13155992
聚焦临床研究,引领神经科学新风向(3)
http://www.100md.com 2013年8月1日 《中国医药科学》 2013年第15期
     【缺血预适应:从理论到临床研究】

    低氧预适应:如何从基础研究过渡到临床?

    首都医科大学低氧医学研究所、神经生物学专家吕国蔚教授——

    50年前的呼吸学文献、低氧适应方面的文献,多数集中于器官适应水平,如呼吸加强,心跳加快等,但对组织细胞的适应机制提得很少。我研究发现:低氧条件下,为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恒定,机体器官系统会发生一系列积极反应,并将这种现象理解为机体组织细胞的一种 “获得性耐受”,就此提出低氧预适应的组织细胞机制,即低氧预适应(Hypoxic preconditioning,HPC)的概念;随后我们建立了低氧预适应的动物模型。经过重复实验,低氧暴露的动物在低氧舱里存活的时间是正常对照动物的10倍。正常动物只能活1.5分钟,而经过低氧预适应的动物则可以活15分钟,个别的达到50分钟。这提示我们:重复缺氧的实质是一种动员组织细胞抗低氧/缺血/应激潜能的内源性细胞保护策略,是在重复缺氧、触发氧感受-信号传导体系、诱发缺氧诱导基因表达的基础上,启动细胞节能、脑可塑性和抗缺氧因子生成等系列级联反应。这些基础研究发现可转化为重复缺氧训练,增减脑化学成分,注射抗缺氧因子制剂等一系列的缺氧防治新措施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63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