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医药科学》 > 2013年第24期
编号:13145149
改良腹膜外剖宫产术和改良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比较(2)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2月15日 郝淑莲
第1页

    参见附件。

     1.3 观察指标

    观察胎儿娩出时间,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术后血尿 ,排尿功能,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术后病率。

    1.4 统计学处理

    分别采用x2检验、u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中情况比较

    两组切皮至胎儿娩出,切皮至手术结束时间,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围手术期情况比较()

    组别手术开始至胎儿娩出时间(min)手术时间(min) 术后出血量(mL)新生儿Apgar

    腹膜外组 5.6±1.4229.58±3.6301±1209.0±1.2

    腹膜内组5.32±1.4330.59±6.3303±1188.8±1.4

    u1.39 1.39 0.111.08

    P>0.05>0.05>0.05>0.05

    表2 两组术后情况比较

    组别肛门排气时间(h)术后镇痛药使用[n(%)]术后体温恢复时间(h)白细胞计数(×109/L)

    腹膜外组

    腹膜内组16.25±9.25

    22.32±10.50 20(20)

    60(60)18.8±2.6

    20.6±3.086.5±1.6

    7.1±2.3

    u/x23.9633.334.472.25

    P<0.01<0.01<0.01<0.05

    2.2 两组术后情况比较

    改良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体温升高再恢复至正常时间、通气时间显著缩短(P<0.01),术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术后镇痛药物应用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